健脾益气的扁豆
扁豆,又名南豆、南扁豆、羊眼豆、小刀豆、峨眉豆,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约在晋朝时引入我国。其果实扁平,故名“扁豆”。因以开白花的白扁豆植物种子入药为佳,故亦名白扁豆。
扁豆不仅是味道鲜美的佳蔬,也是健脾化湿的良药。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人脾、胃经,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止带止泻之功。《食疗本草》谓: “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本草纲目》称:“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八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因其能健脾化湿和中,故有“消暑“之效,可用于夏伤暑湿,脾胃失和所致的吐泻症。如《干金方》单用某一味水煎服;若与芳香化湿药如香薷,厚朴、黄连等配伍用(如香薷散),则疗效更佳。因扁豆补脾而不腻,除湿而不燥,故为历代医家所壹田喜用。
临床上常用扁豆50克,山药30克,粳米 1 O O克,煮粥食用,健脾益胃,治食欲不振,食少久泄,食积痞块,小儿疳积等症。用扁豆3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o克,煮粥食用,亦可用于脾胃虚弱及癌症病人的辅助食疗,更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粥膳佳品。治婴幼儿腹泻,可用扁豆、薏苡仁各1 5克,鸡内金1 O克,共研细末,炒至微黄,以小米煮成稀糊状,加白糖调味,分3次服,一般 2~3剂可愈。取扁豆、赤小豆各 50克,绿豆1 OO克,加水煮烂,取浓汁饮服,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湿、利水消肿、健脾和胃之功。能防止夏季中暑和暑热挟湿,身体倦怠之症,是解暑的最佳饮料。治妇女白带症,以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加红糖、淮山药同煮,熟后,每日2次,连续服用,用量不拘多少;或以扁豆炒熟后研为末,每次服6~1 2克,以米汤作饮冲服。
此外,扁豆的干燥种皮,多用于脾虚有湿或暑湿吐泻,以及脚气浮肿等证。扁豆之花,能消暑化湿,多用于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并治妇女赤白带下。民间有用扁豆花、荷叶各1 O克,西瓜翠衣6 O克,煎水代茶饮,治疗小儿夏季热有效。扁豆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及碳水化合物等,还是理想的美容佳品。于每年7~8月间采集未完全开放的白扁豆花,晒干备用;以粳米1 OO克煮粥,粥将成时放入扁豆花1 O~1 5克,再煮一、二沸即成扁豆花粥; 该粥味甜,清香爽口,能健脾开胃,长期食用,可促进胃肠道吸收营养,美肌艳容,健身提神,防老抗衰。现代分析表明,扁豆含蛋白质、脂肪、烟酸、氨基酸、维生素A、B、C、糖类等成分,且含有毒物质一一扁豆碱及少量的凝集素甲,须煮熟后再食用。只要经过高温加热煮透,即可去毒。 美味花菜可抗癌
花菜,又名菜花,学名花椰菜,为十字花科甘蓝族植物。花菜的可食部分是短茎上的一个畸形的头状体,由无数个密集的肉质花序茎和未发育的花及花苞组成,似朵朵含苞怒放的绣球花。花菜原籍西欧,传入我国是近百年前的事。古代西方人对它推崇备至,认为有爽喉、开音、润肺、止咳的功效,素有“天赐的药物”、 “穷人的医生”之美称。
花菜富含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 C、E、P、U)以及蚓哚类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防癌及养生成分。研究表明,花菜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对预防感冒、坏血病等也颇具功效。将花菜叶榨出的汁液煮沸后,加入蜜糖制成糖浆,是治疗咳嗽的良药,也可作为肝炎病人以及健康人日常养生的佳品。
近年来,美国研究发现,花菜中所含的吲哚类化合物,主要是芳香异硫氰酸和二硫酚硫酮,具有抗癌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能减少胃肠癌和上呼吸道肿瘤的发病率。同时,花菜中的纤维素、维生素 C、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钼等均有防癌作用。纤维素能减少致癌物质和肠胃的接触机会,加快致癌物质的排泄;钼在人体内阻止亚硝胺的合成;维生素C能清除亚酸盐的活性;胡萝卜素在肝脏转变成维生素A,能阻止和抑制癌细胞的增长。花菜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细胞保护剂,具有抗氧自由基,减轻或避免人体组织细胞膜及基因的损伤,有增加免疫功能及抗癌作用。此外,花菜含有被认为可减少直肠癌危险的生物黄酮类,含有能分解亚硝胺的酶,消除亚硝胺的致突变而起防癌作用。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确认,花菜花所含的异硫氰酸酯衍生体,有杀死白血病细胞的效用,有望为治疗白血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目前,花菜等甘蓝族蔬菜,已被列八人类的饮食抗癌食谱中。美国防癌协会要求国民在日常膳食中,增加十字花科蔬菜的比重。花菜质地细嫩,味甘鲜美,食后容易消化,被视为菜中珍品,最好生食或半生半熟食用,因为烧得过熟会破坏其中的抗癌化合物。在烹调前,不宜用刀将花菜的花球切开,只要沿花梗将绒球状小花球一个个掰开即可,以免会造成花球粉碎散落,影响观感和口感。
“山珍皇后”—竹荪
竹荪是野山竹林中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属担子菌纲鬼笔科珍贵食用菌。菌顶部有钟状浓绿色菌盖,盖下长着白色网络状菌裙,衬以粉红或紫红色菌托,清新耀目,十分诱人。竹荪还有竹参、竹菌、竹萼、竹笙、竹姑娘、纱衣美女,网纱荪、虚无僧蕈等多种异名,多产于云南、贵州、四川,野生采集,以四川长宁县品质最好,称为川竹荪,虽产量不多,现已人工栽培成功。
中医认为竹荪是食疗佳品,能减少腹壁脂肪积贮,止痛补气、治疗劳伤,虚弱和咳嗽多痰。古书《沧海录》的作者在贵州漫游时,逢遇一妇人,向其问路,蒙以贵州名菜竹荪相待,席间主人介绍说,据长老相传此菜是麻姑所传,久久食之,能使人不老。当问及女主人年龄时,说已是66岁的老妪了,但看起来却似4 O多岁,于是作为珍闻记入笔记中。据现代分析,每百克竹荪干品中含蛋白质1 8.5克,粗脂肪2.5克,可溶性糖类62克,粗纤维8.8克以及多种维生素,并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有机酸等。竹荪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治肿瘤,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有利于形体的健美。竹荪还含有植物防腐成分:竹荪烹调的菜肴,可在夏季历三四天而不致变质。
竹荪鲜食日寸,因有臭味和毒性,需将菌盖和菌托去掉。晒干后的竹荪呈网状(如丝瓜络),无毒。竹荪涨发后色泽洁白,鲜美清香,凡无特殊气味的荤素主、副料,皆可与之组合成有特殊风味的佳肴,无论烧、炒,焖,烩、煮、氽、涮,无不鲜醇可口,尤其是制作高档汤菜,清香袭人,堪称上品。著名菜肴有竹荪罗汉斋、推纱望月、竹荪扒凤燕、鸡蒙竹荪汤、竹荪莲蓬汤等等。烹调竹荪要避免辛香、腥臊味较多的配料,调味以清淡、清鲜为主,以突出竹荪特有的清香美味。
在民间,常把竹荪汤等有竹荪的菜肴寓意为“祝 (竹)君高升(荪)”的吉祥菜入席,而竹荪更多的是用于高级筵席。在明清,民国时代,江南寺院的斋席每每以有无竹荪,作为品评素筵是否高贵的重要标志。晚清时又把竹荪列为皇室食物,归人“满汉全席”中的“草/\珍”之列。至今,竹荪还时常是国宴珍品,以款嘉宾;被冠以“菌中珍品”、 “山珍皇后”等种种美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华访问时,周恩来总理曾用“竹荪芙蓉汤”招待客人。后来基辛格竟把此事写在回忆录中,足见其印象之深。
保健佳品—沙苑子
沙苑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白蒺藜、夏黄草等,以陕西同州(今大荔县)沙苑所产者为优。据传唐玄宗之幼女永乐公主从小体弱多病, “安史之乱”时奶妈带她出逃,流落到同州沙苑,被一位老人收留。她每日除家常便饭外,常喝老人给她配制的一种药茶,两年之后,竟病患全无,脸色红润,娇美动人。后她离别时,老人又送她一葫芦药随身带回。公主回宫后将此药献给皇兄肃宗,肃宗连服半月,便觉精力充沛,目明心爽,便赐其名为“沙苑子”,并作为珍品,每年由同州府进贡。
中医学认为,沙苑子性味甘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的功效,可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尿、白带等症,《本草汇言》称“其气清香,能养肝明目,润泽潼人。补肾固精,强阳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遗沥,乃和平柔润之剂。” 《本经逢源》也说它“为泄精虚劳要药,最能固精,……以之点汤代茶,亦甚甘美益人”。
现代研究证实,沙苑子所含营养极为丰富,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C和E等外,还有与人体生长发育、代谢密切相关的必需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等,尤其富含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硒有抗衰老,抗癌肿、解毒等作用。若人体长期缺硒,癌肿的发生和死亡率都会增加,同时会引起克山病,溶血性贫血,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据调查发现,我国湖北建始是富硒地区,在土壤中硒的含量较高。因此,当地人的肝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发病率大大低于其他地区。
沙苑子经沸水;中泡后即吸水膨胀,水液碧绿、清亮,具一股特殊的清香,并带有类似咖啡的味道。我国民间早在唐朝以前就用沙苑子代茶饮用,作为一种滋补强身的保健饮料,且历代不衰。据明代徐树丕的《识小录》记述:“四明公常服蒺藜,每日一两,分三服,能明目固齿,壮筋黑发,当时朝士无不服者,出沙苑者更佳。”可见,饮沙苑子茶,当时已从民间普及到“朝士”了。
目前,国内已研制推出“沙苑子冲剂”、 “沙苑子颗粒”等现代剂型,每袋重1 O克,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2次,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神经衰弱、视力减退、腰膝酸软等症,方便有效。临床研究发现,沙苑子还可辅助治疗白癜风,方法是:取沙苑子1OO克,文火炒至腥香气味溢出时倒入盛有1 OO克白酒的容器内,搅匀后密封1小时,晾干研细末,每日以开水送服30克,连服6个月,92例患者(其中局限型87例,泛发型5例)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68.8%。
李时珍曾引《神仙秘旨》上的经验说: 沙苑子“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变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沙苑子作为保健佳品,确是值得现代人重视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