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发生有其季节性,也有其发生的客观原因,而注重随时节合理饮食,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会避免其发生。
SARS的流行,天气的炎热,自然灾害的频发,都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密切相关。其实,生态学在古老的中医理论里早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高度重视,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根据五行的原理,随时节变化调换五味,可减少时令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将风、春天、肝、酸味归木;暑热、夏天、心、苦味归为火;湿、长夏、脾、甘味归为土;干燥、秋天、肺、辛味归于金;寒冷、冬天、肾、咸味归为水。
酸:能收敛固涩,用于虚汗外泻、久泻;苦:能泻、能燥、能坚,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有泻火存阴(坚阴)的作用;甘:滋补、和中、缓急,有补益作用,很多具有补益作用的药食两用品都是甘味;辛:是辛辣、辛凉的滋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行气的作用;咸:能下能软。
孙思邈言:“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意为能通过调节饮食祛邪治病,补养气血,调节心情,是优秀的医生),并主张顺应四时,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调节饮食起居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春应养生,夏应养长,秋应养收,冬应养藏。
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及一些养生专家的经验。在此将饮食规律分为5部分,解释如下:
春天万物生长茂盛,人的肝气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应条达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游玩,有益于肝气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应注重此时节的保养。在饮食五味上,很早就有春天“省酸增甘”的说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条达;甘味食物有滋养补益的作用,正好有利于人体在春日旺盛的新陈代谢。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用些甘味的食物可以补脾气,可以避免肝气过盛,防止“木乘土”造成的肝气犯胃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夏天,万物生长迅速,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以火的形象为代表,为保证心气旺盛,气血的良好运行,尽量少食用伤及心阳的食物,如苦味的食物。适当食用一些辛辣发散行气的食物,有利于温煦心气,在五行上有“火生土”之妙,有利于脾胃消化功能的运行。故应“少苦适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适当添加些辣味。春夏的饮食原则,反映了中医“春夏养阳”的基本养生观点。国内医学专家在报刊上撰文强调,夏天不应过分贪凉,不要贪食冷饮,否则易引发一些肠胃病等,也正是这个道理。
长夏是夏末秋初的一段时节,因为大气温度持续升高,故大量水蒸气笼罩在空气中,气温不降,故气候闷热,空气潮湿,人体大量出汗。很多专家都强调炎热夏日要注意多饮水等,以避免中暑。按五行理论,饮食应“节甘加咸”,夏日湿气重,不应再食用甘味食物,甘食是滋腻厚味,易生湿。长夏天最为炎热,随着地球变暖,在30%以上,甚至高达 40℃的气温极为常见,在30℃以上时,人体主要靠蒸发人体的水分散热,当气温在35%以上时,每天人体都要蒸发掉大量水分,以维护人体相对稳定的温度,在人体大量出汗失去水分的同时,人体也有大量的盐分随汗液丢失,所以在高气温的环境中,除了补充大量的水分外,人体必需补充盐,此时节的饮食应咸一些,在饮水中加一些盐,最好是日晒海盐,海盐除含 Na+、Cl-外,还有K+、Ca2+、Mg 2+、l-、B r-,有利于电解质平衡,随水一起补充到人体内大有益处。夏日中暑除了水的散失外,随汗液丢失大量盐分,造成电解质紊乱是其重要原因。夏日中暑病人到医院后的治疗是补液,一般是生理盐水、平衡液、葡萄糖氧化钠注射液,当然病人也享受了空调下的降温环境。
秋日里,秋高气爽,随气温下降,气候干燥。在五行里以金为代表,辛散干燥是秋日的特点,辛辣食物有发散特性,易伤及阴血。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之效,故秋日饮食应“省辣补酸”,这符合了“酸甘养阴”的原理。有些人在秋天易发口角或皮肤干裂等,都与秋燥有关,如果在饮食上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季病的发生。
冬日里,天气寒冷,人体生命活动及代谢都大大下隆.不易出汗,水为其代表,因水气所聚在体内,如果再多食用盐分,会造成人体内盐分浓度过高,对肾不利,甚至会引发高血压等疾病。按五行理论推理饮食是“清淡添苦”,清淡是少吃盐,饮食偏向清淡,而吃一点苦的食物,可泻火存阴,就是中医所说的“坚阴”,这有利于减少春天温疫的发生。按五行学说得出秋冬的饮食方法,与中医“秋冬养阴”的理论一致,有助于提高人体抗病治病能力,从而减少冬春发生疫病。
在2003年春天发生的疫病,北京与上海是同样的大都市,都是经贸、文化往来频繁的中心,北京流行,上海未传播开来。其中的原因很可能与上海人在每年冬末春初习惯性地食用大量的、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竹笋(味微苦,性寒)有关。疫病的传播有3个要素:传播源、传播途径、传播对象。前两个因素对北京、上海而言是一样的,后面的就在于人的体质因素。
五行学说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概括,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是一种生态饮食养生方法,在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对现代人类养生,减少流行病的发生,防病治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自《饮食保健》文/方忠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