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是一种美味食品,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药方。
鸡蛋用于疗疾,首见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随后唐、宋,元朝间,《千金方》、《食疗本草》、《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饮膳正要》等书中均记载有为数不少的鸡蛋疗方。迨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了70余首鸡蛋食疗方,不仅病种涉及内、妇、儿、外、伤、五官诸科,而且鸡蛋的使用方法也多种多样。此外,还具体阐述了鸡蛋疗疾的机理,谓“卵白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故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卵黄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卵之兼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清代医家对鸡蛋疗法也有不少的补充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鸡蛋疗法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运用蛋黄油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蛋清治疗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蛋清注射治疗溃疡病、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等疾病;用熟蛋白做组织疗法即将其埋藏在胸部皮下组织治疗营养性溃疡、动脉内膜炎、骨和关节疾病、化脓性炎性疾病等有效率达 72.8%。
总之,我国劳动人民利用鸡蛋防病治病历史悠久,经验极其丰富。遗憾的是有许多偏方,验方未载人诸文献,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搜集和整理。有感于此,笔者抽出余暇,特从部分古今医籍中将有关鸡蛋疗法辑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本草纲目》载:治疗感冒,取凉开水 20ml倒入碗内,打人3枚鸡蛋,用沸水冲之,再上火煮两三沸即可,乘热顿服,取微汗。
咳嗽,取麻黄3g,紫菀6g,凤凰衣14g,将三位焙干,共研为末,每服6-9g,开水送服。
喉痹,用活蚯蚓一条,鸡蛋1枚。先把蚯蚓浸泡洗净捣烂,与鸡蛋清调合,一次服下。
秃疮,鸡蛋壳(已孵出小鸡者为佳)7枚,香油适量。将蛋壳炒黄研成细末,与香油调和成糊状,敷患处。
2、《偏方治大病》载:冠心病:鸡蛋25枚,煮熟后取出蛋黄放锅内用文火炒至出黑烟为度,然后放在双层纱布里榨取蛋黄油,榨后再炒,至第三次为止,再将朱砂3g,珍珠粉3g加入蛋黄油内搅匀,每次服1剂,连服10剂。
动脉硬化,陈醋lOOg倒入茶杯,再将1枚新鲜鸡蛋放人,加盖密封4天后,把鸡蛋打碎去壳与醋调匀,再密封3天后即可服用,1次口服5ml,1日3次,一剂可服7天。
感冒,将白酒25ml置碗内,再将一个鸡蛋打碎加入,加热蒸发掉酒精,搅散后加白糖一匙,用时兑开水冲淡而饮。
3、《常见传染病良方汇集》载:流行性感冒,鸡蛋1枚,打入碗内搅匀,苦参6g,水煎后取沸汁冲鸡蛋,热服。
4、《常见病验方参考资料》载:小儿高热不退,绿豆粉lOOg,炒热,鸡蛋清1枚,二味调和做饼,敷胸部,3~4岁小孩敷半小时取下,不满周岁小儿15分钟取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