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跳异常,动悸不安,心慌不宁的一种病症。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情况和轻重程度,临床上划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证候。惊悸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时发时止,病情较轻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跳异常,动悸不安,心慌不宁的一种病症。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情况和轻重程度,临床上划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证候。惊悸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怔忡多为久病体虚,常持续心悸,遇劳则甚,病情较重。心脏病、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亦有以心悸为主症者。由此,对于患有心悸者首先要查清病因,要实施辨证论治。对于心悸,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适当的药粥进行辅助治疗和调养,有良好效果。
心血不足型
症见心悸怔忡,动则尤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短气自汗,面色少华,舌少苔淡红,脉象细弱。治宜益气养心,补血安神,可用桂圆枣仁粥:桂圆肉20g,炒酸枣仁(捣碎)20g,红枣10枚,小米100g。共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晨起空腹服食。方中桂圆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而安神;酸枣仁补益肝胆,滋养心脾,为治疗虚烦惊悸之良药;红枣补脾和胃,益血调营,养心安神。此粥治疗心血不足之心悸,颇有效验。
心气亏虚型
症见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心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沉迟。治宜温通心阳,安神定悸。可用参芪山药粥:人参5g,黄芪30g,山药30g,粳米100g。人参、黄芪、山药先加水煎煮,过滤取汁,备用。粳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米开粥稠即可,代早餐服食。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养心安神;黄芪为补气要药,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冠状循环阻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山药亦为健脾益气之佳品。此粥适用于心气亏虚之心悸不安,其效灵验。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悸而烦,遇劳尤甚,口干面赤,手足心热,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夜寐不安,有时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可用玉竹麦冬粥:玉竹20g,麦冬15g,百合30g,糯米10Qg,冰糖适量。先加水煎玉竹、麦冬、百合,过滤取汁,糯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米烂汤稠时加入冰糖调味,分早晚温服。方中玉竹滋阴养心,有强心作用;麦冬清养肺胃之阴,生津润燥,且可清心而除烦热;百合清润心肺,有安神除烦之效。此粥功在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心悸,甚效。
痰饮所伤型
症见耳闻大声或目见异物便觉心悸,胸闷心烦,时呕痰涎,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或滑。治宜豁痰逐饮宁心安神。可用茯苓竹沥粥:茯苓(研粉)20g,竹沥30g,生姜(切碎)10g,大米100g。共放砂锅内,加水文火煮粥,代早餐食。茯苓既能补脾益心,宁心安神,又能运化水湿,祛除痰饮;竹沥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除烦;生姜祛痰化饮宽中。此粥用于痰饮凌心之心悸有良效。
心悸患者在采用药粥调莽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调摄精神。心悸多因情志刺激和受惊恐而诱发,故心悸病人精神调摄是十分必要的。《素问·举痛论》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证治要诀》也指出:“心悸久思所受,触事不忘,虚耗其血,心血不足,遂成心悸”。因此,心悸的病人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刺激,可减少发病。
2 寒温适宜。心悸病人平素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因此,心悸病人,要寒温适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 起居有时。作为心悸病人,为不耗伤心气,应做到生活有规律,起居有时。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尤其是老年人睡眠时间不宜过短,更不可以夜代昼。心神得养,心悸自安。
摘自:《药膳食疗》文/万 青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