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分阴阳
必须在检查药膳食用者的“证”和“未病状态”后,然后再根据证和未病状态,考虑在药膳中使用的中药和食材的配伍组合。
这种情况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基础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要素化生而成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例如太阳(阳)与月亮(阴),昼(阳)与夜(阴),夏(阳)与冬(阴),地上(阳)与地下(阴),动(阳)与静(阴)等等,万物都包含有作用相反的2种要素,自然界就是阴阳两种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认识方法也适用于人体和疾病。如背属阳,腹属阴,上身属阳,下身属阴等。
另外,像以前叙述的那样,新陈代谢亢进的状态,体力充沛、热感等属阳(阳证、实证、热证),相反则属阴(阴证、虚证、寒证)。
人体阴阳失调是危险的
关于人体的内脏,中医认为脏有五,即肺、心、脾、肝、肾,腑有六,指五个囊状的内脏,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再加上三焦。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人体提供流动的气、血、水。其中脏和气属阳,腑与血、水属阴。
古代中国人常认为,如果阴阳两种要素取得平衡(阴平阳秘),自然界就会持续风调雨顺,这种阴阳平衡若被打破,气候和天象就发生异常。这种不平衡若严重到极点,就会引起风暴、地震等异常现象。
人体也是如此。气血水和内脏(脏、腑)体质和身体状态(阴证、阳证等)等如果取得调和(即阴平阳秘),人体就是健康的;若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处在未病的状态;如果阴阳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就会患上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也就是真正的疾病。
因此,如果体内阴阳平衡被打乱,必须通过某种手段,调整阴阳,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状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中庸状态,药膳就是这些手段之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