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药膳史话 > 正文
  • 葛洪的药膳与食物疗法

  • 来源:东方药膳 作者:刘小军 时间:2013-12-04 14:48:00
  • 核心提示: 食物疗法,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以谷、肉、果、蔬等食物治疗疾病。最早的食疗是以酒为主,故古之“医”字又写作“鹥”。食疗历史悠久,《周礼•天官》载周朝的医事制度就设有食医。《黄帝内经
      食物疗法,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以谷、肉、果、蔬等食物治疗疾病。最早的食疗是以酒为主,故古之“医”字又写作“鹥”。食疗历史悠久,《周礼•天官》载周朝的医事制度就设有食医。《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知,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就是说,以药治病,当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慎重用之,病情有所缓解好转后应立即停药,改以食物调养之,这才能既根除疾病,又不损伤正气,而且可以通过食物补益精气,促进机体康复。《神农本草》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收载了许多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如大枣、莲子、芝麻。历经战国、秦、汉,食疗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晋代著名道教医药学家葛洪不仅在《抱朴子》、《肘后方》中介绍了有关食疗方药,而且著有的《神仙食药方》、《太清神仙服食法》、《服食方》亦论述了有关服食方,可惜已散佚。
      l、学术特色
      1.1品种众多《抱朴子》、《肘后方》所载食物品种较多;涉及水产、禽类、兽类、谷物类、果实类、蔬菜类及其制品。其中水产类主要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如鳗鲡鱼、鲫鱼、鲤鱼、鲍鱼、石首鱼、鳖、龟、鳄、海藻、昆布。禽类主要为鸡(雄鸡、乌鸡、雌鸡、白鸡、黄雌鸡)、鸭(白鸭、青雄鸭、青头鸭)、鸬鹚、雀、雁,主要用其肉、内脏、血、卵(蛋)。兽类主要有犬、驴、猪、羊、牛、鹿、猫狸,主要用其肉、内脏、骨骼、血、乳。谷物类主要有黍米、秫米、稻米、粳米、黄米、小麦、大麦、大豆、赤小豆、乌豆及其制品酒、豆鼓、醋、面粉、饴糖。果实类主要有乌梅、杏、桃、甘蔗、胡椒、杏仁、大枣、麻仁。蔬菜类主要有葱、韭、薤白、莴苣、冬瓜、苦瓜、藕、蒜(大蒜、小蒜、独头蒜)、姜、香菜、紫苏等。此外,尚有食盐等。
        1.2药食互用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古人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了许多药物,在寻找药物时发现了许多食物。不同的食物与药物的性质、作用不同,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特征和辛、甘、酸、甘、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以及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人的作用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素问•藏气法时论》日:“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耍,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人脾”。《灵枢•九针》指出:“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由于这样,人们认为治病当视其疾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情况而用药,于食物当有所宜、所忌,贵在调和五味,勿使过之。葛洪继承了《内经》气味学说,明确提出:“五味人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抱朴子内篇•极言》),十分重视食物调养与食疗。
      对于药物与食物的区分,古人是以是否有毒和气味厚薄偏颇为依据的,有毒和气味厚重偏倚者常归于药物,所谓“聚毒药以供医事”;无毒而气味无明显偏倚者多归于食物。《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素问•至真大论》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有毒无毒,所治为主,知大小为制也”。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
      古人在寻找药物与食物的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药物无毒性,气味平和,可以为食能充饥,能益精气,使人延年,并兴起了以药代食的服铒术,此乃以药入食。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食物虽无毒性,但气味较重而有偏倚,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从而诞生了食疗法,此乃以食入药、以食为药。《素问。腹中论》治“血枯”:“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即用辛温之鲍鱼煮汁服之,通血脉、益阴气。
      葛洪力倡修仙,全面继承了晋以前的服饵术,在《抱朴子内篇》中详细论述了服饵术,所服食的药物大多系《神农本草经》称为上药、中药的补益类药物,如何首乌、楮实、茯苓、天门冬、麦冬、白术、枸杞、黄精之类。同时,葛洪又力倡医当惠民、简便,继承了晋以前的食治思想,在《肘后方》中大量使用食物治疗疾病,将食疗用于中恶、心痛、瘴气、疫疠、伤寒、时气、温病、水肿、腹水、脚气、中风、胃反、呕吐、黄疸、虚损等病证的治疗。
        1.3同气相求古人认为“气能潜通”、“同类通气”。葛洪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对于各种虚损病证,常以相对应的动物类食物来治疗。如各种失血及血虚病证以动物血内服,脏腑疾病以动物的脏器组织治疗。如《治卒得鬼击方》以白犬血、鸡冠血治鬼击出血。《治食中毒诸方》以牛、羊热血治“误吞水蛭,蛭啖脏血,肠痛渐黄瘦者”。《治中蛊毒方》以乌鸡肝、猪肝治蛊毒。肾主水,水肿属肾病,《治卒身面肿满方》以猪肾配甘遂治水肿。《外台秘要》载葛洪《肘后方》以羊肺配莨菪子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治不差之证。以狐阴配海藻、牡丹皮、桂心治卒阳阴颓。后世孙思邈在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以脏补脏”的食治原则。
        1.4辨证施治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不同。因此,《肘后方》以食治病,重视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属性和证候表现,选择与病相宜的食物与药膳,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与原则。如治寒疝腹痛,多用葱、姜、大蒜、花椒这些辛味食物温通为主,并加入饴糖起缓急的作用。治疗肿满水病,选用乌雌鸡、饴糖、羊肾补益和中缓急,选用白扁豆、鸡蛋、鲫鱼淡渗利尿。如“治肿人腹苦满急,害饮食方……鲤鱼头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斗半,去鱼,泽漆五两,又煮取四升,桑根白皮切三升,泽泻五两,又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之小便当利,渐消也”(《治卒身面肿满方》)。现代研究表明,鲤鱼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能补充人体蛋白质,对于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肾性水肿低蛋白质症具有较好疗效。又如《治卒上气咳嗽方》中,对于“卒得寒冷上气……又方:猪肾二枚,细切;干姜三两,末;水七升煮二升,稍稍服,覆取汗”;“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治不差方:猪胰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这些均是辨证施治原则的具体应用。
        1.5形式多样从制作方法来看,有灸、蒸、煎、烩、煮、炒、炖、熬、烧、煨、渍、酒制、醋制、盐制等;从其形式来看又有菜肴、药饭、汤羹、汁、药粥、药酒等。如“治卒上气咳嗽方”用梨来治疗咳嗽,“梨一颗去核,内酥蜜面裹,烧令热”;“梨肉,内酥中煎”;“梨一颗,制作五十孔,每孔内以椒一粒面裹,于热火灰中煨令热,出停冷,去椒食治”;“捣梨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两,缓火煎”;“取好梨去核,捣取汁一茶碗,著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即内黑锡一大两,消讫”。值得注意的是,在《肘后方》中已记载有苦参酒、桃仁酒、海藻酒等18种药酒,有的用于治疗疾病,有的用于强身壮骨。
        1.6食治与药膳《肘后方》所载食疗方众多,概括起来有食治和药膳两种形式。食治是指以食物治疗疾病,常用气味较厚重和有偏倚的食物,或单用或与辅以药物。《肘后方》记载了大量了食治方。如以现时作为调料的葱、豆鼓、生姜、盐、蒜治疗外感疾病,方如葱豉汤、盐汤探吐方,以黄米汁治疗霍乱吐泻口渴,以豆治疗脚气。
        药膳是以药为食,或单纯以药为食或药物与食物配伍为食,这样既可缓解药物之性味,防止不良作用,又可起到补益精气,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如《治卒身面肿满方》云:“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方……章陆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烂,去滓,内羊肉一斤,下葱、豉、盐,如食法,随意食之,肿差后,亦宜作此”。《肘后方》所载的药膳方,就其外在形式有汤羹、脯、粥、酒、饼、面食之类,尤其是酒剂最多。
      2食疗药膳分类
      《肘后方》所载食疗药膳方众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七类。
      2.1解表类主要是使用辛散类果、菜类食物及调味品,如葱、豆豉、生姜、紫苏,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和郁滞类疾病,方如葱豉汤、苏豉汤。《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云:“治伤寒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方……小蒜一升,捣取汁三合,顿服之”。“又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时,下盐、豉后,内葱白四物(葱白、葛根、升麻、麻黄),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汁也”。《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日:“治笃病新起,早劳及食饮多致欲死方……干苏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尽服之。无干者,生亦可用,加生姜四两、豉一升”。
        2.2泻下类主要用性凉多汁类食物及动物脂肪、果实子仁,如乌梅、葵子、麻仁、猪膏之类,主要用于治疗二便不通病证。《外台秘要》载《肘后方》“治大便不通方: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医心方》载“葛氏治卒关格大小便并不通,支满欲死,二三日则杀方:……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内猪膏如鸡子一丸,亦佳”。
        2.3温中祛寒类主要用辛温辛热之食物,如生姜、干姜、胡椒、酒,主要用于治疗寒证。《治卒上气咳嗽方》云:“治卒得咳嗽方……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内饴糖,消,内干姜,分为三服。又方:以饴糖杂生姜屑,蒸三斗米下,食如弹子丸,日夜十度服”。《治卒心痛方》曰:“切生姜若干姜半升,以水二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2.4清热类主要用寒凉、甘寒、甘凉类食物,如荷根、蔗汁、梨类,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和津亏证。如《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云:“取生襄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服三四升”。《治卒胃反呕宛方》曰:“治卒干呕不息方……一云蔗汁,温令热,服一升,日三”。
        2.5补益类主要是用谷物类、动物类食物,如豆、米、鸡、龟、鳖、猪、鸭、鱼等,常与补益、健脾胃类药物配伍。健脾益气多用鸡子白或黄和豆、米、面。如《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云:“腹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赢瘦致之,四肢旭弱,百疾因此互生。……面半升、麦蘖五升、豉五合、杏仁二升,皆熬令黄香,捣筛,丸如弹,服一枚,后稍增之”;“治脾胃气弱,水谷不得下,遂成不复受食方:大麻子三升,大豆炒黄香,合捣筛,食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服,佳矣”。补肾常用猪肾,补阴常用龟,温补壮阳常用羊肉、鹿肉,气血双补常用乌鸡。《治虚损赢瘦不堪劳动方》日:“治之汤方:……乌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生地黄一斤,切,饴糖二升内腹内,急缚,铜器贮,甑中蒸五升米久,须臾取出,食肉饮汁,勿啖盐。……又方:羊肾一枚,切,术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服一升,日二、三服,一日尽。冬月分二日服,日可再服”。《治卒上气咳嗽方》治久咳治不差方:“猪胰三个、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服之不久,差。……又方:生龟三,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渍曲,酿秫术四升如常法,熟,饮三升,令尽,此则永断”。《治卒大腹水病方》说:“小豆一升、白鸡一头,治如食法……又方:取青雄鸭,以水五升煮取饮汁一升,稍稍饮,令尽。厚覆之取汗,佳。又方:取胡燕卵中黄,顿吞十枚”。《治卒中五尸方》曰:“鳄肝一具,熟煮,切食之”。若津液丢失,则以米汁治之,《治霍乱诸急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方:“以黄米五升,水一斗煮之,令得升,清澄,稍稍饮之,莫饮余物也”。
      2.6攻补兼施类常用甘温食物、动物类食物配伍祛邪类药物。如《治卒身面肿满方》用猪肾配甘遂;全身水肿兼有腹水,以鲤鱼配泽漆、茯苓、桑白皮、泽泻。《治中蛊毒方》用乌鸡肝配铁精治中蛊毒,腹肉坚痛、面目青黄。《治卒大腹水病方》以白茅根煮小豆,食豆,并云“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鳢鱼佳也”。《治卒发黄疸诸黄方》用生茅根、猪肉合作羹服以治黄汗。
      2.7消散类常用辛、咸味类食物消气滞、降逆气,常用葱、香菜、豆豉、蒜、姜、紫苏、槟榔之类。如《治卒心腹烦满方》用香菜汁。《治卒胃反呕畹方》用生姜、陈皮、香苏,并云“多嚼豆蔻子,及咬槟榔”。《治卒患胸痹痛方》治已瘥复发者,用韭根汁。消瘀血常用酒剂及禽翅和动物头。如《治卒心腹癥坚方》用牛膝酒;《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用大豆酒治胁痛如打,以鹿龟酒治腰痛。
        消积聚瘰疠多用辛咸食物配伍软坚散结之类药物,如《治心腹寒冷食饮积聚结癖方》用大蟾蜍配伍芒硝。《外台秘要》载《肘后方》治颈下结囊欲成瘿病,均以海藻、昆布为主,方如海藻方、海藻酒。
        总之,葛洪《肘后方》食疗内容丰富,方药众多。食疗经葛氏力倡与推广,迅速得到发展。后世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明确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是能用食平疴,适情遗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并设食治专篇。
        自此以后,历代名医莫不重视食疗,王焘《外台秘要》、唐慎微《证类本草》、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以及宋代官司修《圣济总录》、陈直《奉亲养老书》、《忽思慧饮膳正要》、李时珍《本草纲目》莫不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疗及药膳,其中许多论述、方法皆导源于葛洪所述。可以说,葛洪对中医食疗学与药膳学、营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