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可分成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属中医“胃痛”、“痞满”、“呃逆”等范畴。中医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可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在治疗的同时,在中医师的具体指导下配合药膳调理.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将介绍临床常见证型的药膳治疗,以供参考。
1.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药膳:花椒火腿汤。
制作:火腿肉150克,洗净切片,与花椒3克同入锅,加水适量煮汤,肉熟后撇去浮油,调味即成,饮汤食肉。
2.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药膳:玫瑰花茶。
制作:玫瑰花适量,用时摘除花柄及蒂,每次取10克,以沸水冲泡即可。
3.饮食停滞: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药膳:鸡内金粥。
制作:将鸡内金用小火炒至黄褐色,研细粉备用。用粳米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开花,兑人炒鸡内金粉5克,再煮二三沸即可。
4.湿热中阻: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药膳:薏米粥。
制作:薏苡仁100克,洗净,置于锅内,放适量水烧开,再用小火煮熬,待薏苡仁烂熟后,加人白糖适量即可。
5.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制作:将羊肉500克切成小块,人沸水焯去血水后撇去浮沫漂净,另将当归、生姜各15克装入纱布袋中扎口,均放人沙锅中.加清水适量同煮,用小火煎1小时,弃药袋,再用旺火烧沸,加酱油、黄酒、盐适量,移至小火煮至肉熟烂,然后再移至旺火加糖略收汁即成。
6.胃阴亏虚: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药膳:燕窝粥。
制作:将燕窝6克用温水浸泡发,捞起,浸入凉水盆中,用小镊子将燕毛择净,糯米60克浸泡过夜,淘洗干净,下锅加水上火烧煮,待米粒煮开时加入燕窝、冰糖,小火熬煮至熟即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