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寒冷、潮湿、吸·烟、外伤等诱发因素有密切关系。该病以下肢的中、小型动静脉的血栓闭塞为多见,使患肢血液供应减少,肢端怕冷、发麻、皮肤变白、肌肉萎缩,甚至抽筋、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病情逐渐发展,疼痛转为持续性,夜间更加剧烈,患肢动脉搏动消失,最终患肢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趾端发黑、干瘪、坏疽、形成溃烂。
中国传统医学称本病为“脱疽”,主要由于情志内伤,肝肾不足,严寒涉水,寒湿外侵,以致寒湿之邪凝聚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若寒湿郁久,亦能化热,热胜肉腐,形成溃疡坏疽。进而更因热毒炽盛,损耗阴液,又呈现出热盛阴伤之证。此病初期和中期的中医中药原则是以温经通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施治,宜吃温热性食物和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食物,忌吃性寒生冷食物。后期出现阴伤毒热表现时,宜吃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忌吃湿热香燥,伤阴助火的食物,更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忌烟酒。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药膳方
温阳狗内(《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原料:狗肉500g,炮附子12g,油肉桂6g,干姜、郁金、桃仁各lOg,怀牛膝30g,葱段、姜片、料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将狗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将诸药放纱布袋内扎紧。取沙锅,垫几块瓷片,放入狗肉及药袋,加适量清水及葱、姜片、料酒、精盐,武火烧沸,撇去浮沫,中火炖约2小时至狗肉熟烂,去药袋,加味精。
服法:佐餐食。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表现为下肢寒冷,沉重,麻木酸痛,行走时疼痛加重,呈间歇性跛行,患者皮肤苍白,全身喜暖畏寒,面色暗淡,苍白等。
黑豆活血粥(《百病中医药膳疗法》)
原料:黑大豆、粳米各lOOg,苏木15g,鸡血藤30g,玄胡面5g,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黑大豆洗净,放入普通锅或高压锅内,加水煮至五成熟。另将苏木、鸡血藤加水煎煮40分钟滤去药渣;把药液与黑大豆同煮,至八成熟时再放人粳米、玄胡面和水,煮至熟烂,加糖调味即可。
服法:每日早、晚餐食用,每日2次。
功效: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阻滞型脉管炎。
通脉管药洒(《广西中医》)
原料:走马胎、七叶一枝花、当归尾、桑寄生、威灵仙各30g,红花、桃仁、皂角刺、牛膝、黄芪、桂枝、党参各15g,乳香、没药各9g,桂林三花酒2500mL。
制作:将上述各药放容器中,加入桂林三花酒,浸泡三周后,滤取药汁备用。
服法:每日饮20mL-60raL,分4~6次,酒量大者可多饮,以不醉为度,1个月为1个疗程,停3~5日可再饮。
功效:驱风散寒,益气活血。适用于阴寒型,气滞型和血瘀型脉管炎。对湿热型患者,宜先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待炎症控制后,再用药酒。
七品蒸鸭(《疾病的食疗与验方》)
原料:白鸭1只(约2000曲,连翘、丹皮各1 5g,金银花、白茅根各30g,赤芍20g,元参、延胡索各 lOg,姜、葱、料酒、胡椒粉、精盐、清汤各适量。
制作:将白鸭去毛、内脏,入锅用沸水焯透,冷水洗净,沥干,把各药全部纳入白鸭腹中,人沙锅中,兑人清汤,加入料酒、胡椒粉、葱、姜、精盐,盖上锅盖,用湿棉纸封好沙锅口,隔水大火蒸3小时,去药,盛入盆中即可上桌。
服法:佐餐食,吃鸭肉,饮汤。
功效:清热育阴,活血止痛,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乌蛇通脉酒(《中国动物药》)
原料:乌稍蛇、制附子各20g,赤芍15g,白酒500mL。
制作:将上药置于瓶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过滤即可服用。
服法:每次饮lOmL,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活血通脉,化瘀止痛,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毛冬青炖猪蹄(《家庭食疗手册》)
原料:毛冬青150g,猪蹄1只,葱、姜、粹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毛冬青洗净,猪蹄除毛洗净,二名同放锅内,放人葱、姜、盐、料酒、清水烧沸用文火炖熬4小时,待猪蹄烂加味精调味。
服法:食猪蹄饮汤,1日3次服完。20日为1疗程。
功效:活血通脉,解毒托疮。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