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薏苡仁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它作为膳食和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大将军马援在交趾(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作战时,因南方山林湿热蒸郁、瘴气疟疾流行,他便让官兵们经常食用薏苡仁,不仅能轻身,还能抵抗瘴疟之害。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装了一车薏苡仁.作为种子以引种栽培。却不料此举被一些居心巨测之人所用.反诬他搜刮了民问大量珠宝。为此.马援气愤地当众将这一车薏苡仁倒入漓江,谣言顿时不攻自破。当地人民热爱这位廉洁奉公的将领,便将漓江边的山取名为“伏波山”,而这薏苡仁也有了“薏珠子”的美称。
薏苡仁.又名苡仁、苡米,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中医认为,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祛湿除痹、清热排脓、通淋止泻之功,《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饮食别录》言其”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本草纲目》言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治热淋”。近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痛、尿路感染等.苡仁醇还有降压及驱虫之功。中医认为,湿为长夏的主气,多发于潮湿地区.以夏令梅雨季节多见,以肢体困重、脘腹满闷、饮食呆滞、舌苔腻浊等为主要表现,而薏苡仁有健脾利水,祛湿通淋之功,对夏季常见的中暑肢重、小便淋涩、肢体困重、纳差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或泄泻等有明显疗效。现介绍2则薏苡仁粥疗方,供选用。
1.薏苡仁粥:薏苡仁、大米各50克.白糖适量。将苡仁、大米淘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砂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利水渗湿、祛湿除痹、清热排脓;适用于脾虚泄泻、小便不利、肢体肿满、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肠痈等。
2山药二米粥:山药、莲米、苡米、芡实、大枣各10克,冰糖适量。将山药二米等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烂熟后,冰糖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补脾益肾、束带止下,适用于带下淡黄绵绵不断、精神疲惫、纳差乏力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