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届冬令,如能食上一碗清香适口的羊肉粥或狗肉粥,便会令人周身暖和、困倦顿消。冬令时节,最易伤人阳气,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衰弱以及有慢性疾病者,更是见寒生畏。这时如能常食些容易消化的羊肉、狗肉等温补性药粥,可补益身体,增强抗寒能力。
粥,稀饭也。粥,又称作糜,“糜,煮米使其糜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也就是说轩辕皇帝教其子民“煮谷为粥”。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就把吃粥列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到了唐代,皇帝还把粥作为恩赐给臣属的御品。《金蓥高记》载:“诗人白居易在翰林院做官时,才华出众,皇帝赐他‘防风粥’一瓯,食之口香七日”。及至宋代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备庙宇寺院都要行道诵经,并效法牧羊女煮粥敬佛,谓之“佛粥”。民间也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腊八粥”的起因。至清代,“腊八粥”的食俗更盛。
粥食经民间长期的加工传播,在各地已形成多种不同风味,如北方的“玉米面粥”、“小米粥”、“红小豆粥”、“菜粥”、“腊八粥”。广州的“鱼片粥”、“猪红粥”、“艇仔粥”,以及猪肝、猪腰、猪肠煮成的“及第粥”,北京的“豌豆粥”、苏州的“鸡酥豆糖粥”、杭州的“荷叶粥”、“藕粥”等等,真是风味各异,百味杂陈。我国古代颇有些谈粥的专家,他们提倡粥,宣传“粥”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北宋张耒著《粥记》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寒,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食。”清黄云鹄编有《粥谱》,其中说:“粥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并列举了煮粥方法240多种,根据原料不同分为谷类(米、粟)、蔬类(蔬菜)、蔬实类(花生、菱角、鸡头米)、植物类(茯苓,栗子)、卉药类(菊米、山药)以及动物类(猪、牛、养、鸡、鸭、鱼……皆可煮粥)。
粥,不仅可供饮食,遂口腹之欲,且可供药用。翻开医书,我国素有防治疾病的“药粥疗法”。白粥,清淡,系流质食物,容易消化吸收,脾胃虚弱的人食之更有补益。以谷类为主,配以中药或蔬菜、水果、鱼肉等制成,可治更多疾病。据初步统计,祖国医学、文学、史籍、地方志等记载的药粥方剂,多达上千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服桂枝汤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书中并留有药粥“白虎汤”等名方以飨后人。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辑录的36种粥食,分别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太平圣惠方》中介绍得更为具体:莲子煮粥补中强志;赤豆粥利小便、消水肿、治脚气;绿豆粥解热毒、止烦渴;玉米粥治反胃、利大肠;苡仁和米共煮为粥,食之有除温热、利肠胃、治脚气的功效;粟子粥补肾气,治老人肾虚腰脚酸软;菊花粥益气养气,用于肾炎恢复期以卿疗效;百合粥润肺调中;萝卜粥消食利膈;胡萝卜粥宽中下气;马齿苋粥治痹消肿;荠菜粥明目利肝;枸杞粥补精血、益肾气;松子仁粥润心肺、调大肠;猪肝粥补肝虚、明目;羊肉粥温补脾胃;鸡汁粥补劳损;鸭子汁粥、鲤鱼汁粥消水肿;酥蜜粥养心肺;竹叶汤粥止渴清心肺等。粥在古代临床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几乎有点像现代医疗中常用的葡萄盐水。难怪医学家王孟英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物”,可见粥在我国医药中的位置。
若要人长寿,劝君常食粥。现在早餐食粥的家庭大概不多了。熬粥费时,而人们清晨起来要赶着上班,没有功夫摆弄这个。有些家庭更喜欢西式早餐,牛奶、面包之类。但笔者认为粥食的养生摄卫之功是牛奶面包所代替不了的。由于食粥既能养生、又兼可治病,因而倍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称粥为资生化育之神丹,滋养谷气之妙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