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在用大量补药调辅的同时.勿忘活血化瘀,畅通气血。
现代中医气血理论研究认为,体内气血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流动速度变慢,失去畅通便会产生气滞血瘀的病理。
有四种情况的病人会在体内产生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这四种情况分别为:“久病,必有瘀”,“痛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老者必有瘀”。
“久病”是指各种慢性病,如慢性肝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等。“痛病”是指各种慢性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如腰背痛、肝区痛、胃痛、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等。“怪病”是指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必然产生气血瘀滞.如失眠症、忧郁症等。“老者必有瘀”是指老年人的气血必然比年轻入的气血“瘀滞”。一切老年病的产生都与气血的流动失畅有密切的关系,如心脑血管病,以及各种退行性疾病。因此,中医认为“气血失畅百病乃生,气血调畅百病乃治”。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表皮和体内血管都会受寒冷刺激而收缩,加重气滞血瘀的产生和程度。中医理论认为:“寒凝则瘀”,寒邪会促进气血瘀滞的程度,加重由瘀血导致的病理变化。以上四种情况的病人在冬季都会因寒而病情加重。
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暖,要加强体育活动,促进气血的流动和畅通,在中药调理方面除用补药进补外.还要适当运用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水蛭、川芎、牛膝等药物,以及温阳驱寒的中药如桂枝、干姜、吴萸、龙眼肉等和其它食疗方法。
人们通过冬令进补的膏滋药一方面调补人体的虚症.一方面温阳祛寒,活血行气来达到扶正健体,通畅气血,防治冬季多发疾病的发生。进补如在气血畅通的前提下进行,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