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莲子淮山粥
【用料】 莲子肉40克,淮山药20克,糯米适量,大枣2~5枚。
【制作】 将淮山药切片,与莲子肉、糯米、大枣同放入锅中,水煮,熬成粥,加适量白糖食用。
【适用范围】 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固肾涩精。适用于脾虚纳呆、泄泻,血虚失眠、心烦,妇女脏躁及肾虚遗精、小便频数、带下等症。
【解说】 淮山药可健脾益气、固肾涩精。莲子肉健脾止泻、养心安神。大枣健脾益气、养血安神。3味同用健脾之力更强,气血双补更佳。
【禁忌】 湿盛中满者、有积滞者慎用。
二十二 莱菔子粥
【用料】 莱菔子10~2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将莱菔子炒熟后,研成细末,与粳米一同放入锅中,熬成粥。
【适用范围】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适用于食滞、纳呆、嗳气、腹胀、气逆痰喘、胸闷气喘、肺气肿等,另外对于高血压、单纯性肠梗阻有一定效果。
【解说】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莱菔的种子,又名萝卜子。其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主要成分含挥发油、脂肪油。此外,还含有具抗菌作用的莱菔素。莱菔素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草纲目》说其可“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禁忌】 一般不与人参同食。因莱菔子耗气,故气虚者慎用。无食积、痰滞者一般少用。
二十三黄 芪粥
【用料】 黄芪30~60克,粳米100克,陈皮末l克,红糖少许。
【制作】 先将黄芪水煎30分钟后,去渣留浓汁,然后将粳米、红糖放入浓汁中,熬成粥。起锅前,将陈皮末放入,搅匀,煮开后即可食用。
【适用范围】 补气升阳、健脾养胃、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适用于脾肺气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水肿,中气下陷之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表虚引起的自汗、盗汗,气虚不足之疮疡内陷、久溃不敛或脓成不溃,气不摄血引起的便血、崩漏等。
【解说】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主要成分含有多种氨基酸、胆碱、葡萄糖醛酸、蔗糖、甜菜碱、粘液质、叶酸等。《本草备要》说其“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要药,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黄芪其功用在补气之中又有升发、外达之特性,故其既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又能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补气升阳之要药,表虚证者尤宜。
【禁忌】 阴虚火旺、表实邪盛及疮疡初起者忌用。
二十四 薏苡仁粥
【用料】 薏苡仁30~6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将薏苡仁与粳米同放入锅中,水煮,熬成粥即可。
【适用范围】 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祛湿除痹、清热排脓。适用于睥失健运、水湿内停之水肿、脚气病、小便不利、泄泻,湿阻经络引起的四肢拘急、风湿痹痛,湿热壅滞之肺猸、肠痈等症。
【解说】 薏苡仁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又名苡仁、薏米、米仁。其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主要成分含薏苡仁油、薏苡仁脂、氨基酸、维生素B1及糖类等。《本草新编》提到“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苡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微寒能清热,味甘淡能利湿,又可健脾,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另外,薏苡仁对于寒、热引起的风湿痹痛有效,特别是日久不愈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薏苡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故孕妇忌用。其还可解热镇痛,有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其煎剂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禁忌】 因其渗湿,故津液不足者慎用;因其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故孕妇忌用。
摘自《四季食物补养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