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四季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四季食疗 >  > 正文
  • 春季补品之粥品(2)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4-09 00:00:00
  • 核心提示: 五 山药粟米大枣粥

    【用料】 粟米50~100克,山药15~20克,大枣5枚。

    【制作】 同放入锅中,水煮,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熬成粥。

    【适用范围】 健脾胃,益气血,滋阴益肾。可治疗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泄泻,肢体
         五  山药粟米大枣粥
        【用料】  粟米50~100克,山药15~20克,大枣5枚。
        【制作】  同放入锅中,水煮,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熬成粥。
        【适用范围】  健脾胃,益气血,滋阴益肾。可治疗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泄泻,肢体倦乏及阴虚胃热之消渴病,还可作为气血不足之人,如产妇产后之补益。
        【解说】  粟米,即小米。其味甘、咸,性凉,归脾、胃、肾经。其成分含有脂肪、多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及烟酸、淀粉等。粟米营养丰富,又可和中、解热、益肾、滋阴,与山药、大枣配伍,共收健脾胃、益气血、滋阴益肾之功效。
        【禁忌】  体质寒凉者不可多食。

         六  山药猪肚粥
        【用料】  淮山药50克,猪肚200克,粳米200克。
        【制作】  将山药切片,与粳米同煮,煮开后,将猪肚切成细丝或片状放入锅内同煮,煮开后改用文火熬至猪肚熟、米烂即可。
        【适用范围】  健睥益气、温补脾阳。适用于脾胃气虚之纳呆、泄泻、消瘦、体倦乏力、小便频数、胃下垂及胃脘部冷痛等症。
        【解说】  猪肚味甘、性微温,归睥、胃经。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烟酸等。山药补中益气,与猪肚同食,可健脾气、补睥阳,尤适于脾气虚及虚寒之人。
        【禁忌】  不干净、不新鲜的猪肚不食,以免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道感染。

        七大枣粳米粥
        【用料】  大枣10~15枚,粳米100克。
        【制作】  加水适量同煮,熬成粥即可。
        【适用范围】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脾胃气虚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及血虚面黄肌瘦,或妇女脏躁。并且对于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等有较好疗效。
        【解说】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其中维生素P含量为百果之冠,具有
    “天然维生素丸”的美称。《神农本草经》说其“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名医别录》也说其“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本品与粳米同煮为粥,为气血双补之佳品,对于久病或病后气血亏损,体虚者最宜。
        【禁忌】  大枣能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脘腹胀满者忌用。

         八  生姜大枣粥
        【用料】  鲜生姜或干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2~4枚。
        【制作】  将生姜洗净切成细粒,同米、大枣同煮成粥。
        【适用范围】  温胃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还可用于寒饮伏肺所致之痰鸣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有防癌作用。
        【解说】  生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其成分含挥发油、姜醇、姜烯、水芹烯、茨烯、柠檬醛、芳樟醇等。对心血管系统有兴奋作用,可直接兴奋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故可治疗脉微欲绝之亡阳症。其成分中的姜醇、姜烯有镇吐作用。《珍珠囊》中说“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生姜、大枣配伍可达温补之功
        【禁忌】  阴虚有热者或孕妇慎用。
        摘自《四季食物补养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