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异常的疾病。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糖尿病人的症状是“三多”,即多尿、多饮、多食。因血糖浓度又高于正常数值(正常血糖为:80-120mg/lOOml),并使小便内出现糖分,常称为糖尿,“糖尿病”的名称,由此得来。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合理的饮食疗法,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就饮食调养办法简述如下。
1基本措施(原则)
1.1限制全日摄入的总热能:首先算出各人的理想(标准)体重(kg):kg=身高 (cm)一105。再根据劳动强度计算每日应进的总热能: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给予104千焦~125千焦,轻体力劳动者 125千焦~146千焦,中等体力劳动者146千焦~167千焦,重体力劳动者167千焦以上。儿童、孕妇、乳母可酌量增加,肥胖者酌减。
1.2平衡膳食:采用由谷类、肉、蛋、蔬菜、油类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再适当选用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奶、蛋、黄豆及其制品。低糖、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①宜多选用的食物。粗、杂粮可选莜麦、荞麦、燕麦、玉米面和黄豆及其制品;蔬菜可选南瓜、冬瓜、芹菜、白菜、油菜、番茄、茄子、黄瓜、卷心菜、青笋、苦瓜等。
②少吃的食物。猪油、牛油、羊油、奶油及山药、芋头、藕、花生、核桃、葵花籽和动物内脏等。
③忌吃的食物。白糖、红糖、葡萄糖和糖制甜食,如糖果、饼干、糕点、果酱、蜜饯、冰淇淋、蜂蜜、甘蔗和甜饮料等。
水果,一般认为可以吃,但要吃含糖量低、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草莓等;控制水果摄入量,切忌一次吃得太多;不宜在饭后吃水果,在两餐间吃为好;要与主食交换,如少吃50g面粉或大米、小米,可吃桃、橘子、苹果或橙子400g,或草莓600g,或西瓜1000g。
1.3糖类:全日糖类摄人量不宜过低,一般在200g-250g,如有饥饿感,每餐可多吃一些副食,如蔬菜、豆制品、牛奶及牛肉等。
2中医辩证用食
2.1肺胃燥热:烦热口渴,多饮,易饥多食,形体消瘦,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应养阴清热。可用如下配方:
①二冬石膏饮:天冬15g,麦冬12g,生地黄15g,石膏25g(捣细),甜叶菊lOg。煎水,代茶饮。
本方以天冬、麦冬、生地黄养阴生津,以石膏清热除烦,甜叶菊调味。麦冬、生地黄、甜叶菊并有降低血糖作用。
②参麦苦瓜茶:人参6g,麦冬12g,鲜苦瓜30g(切片)。沸水浸泡或煎水,代茶饮。
本方有养阴清热和补气的作用。人参补气生津,苦瓜清泄胃火,均善降血糖。
③薯蓣粉葛糊:山药、葛根各200g,天花粉lOOg。分别研成细粉(有渣者除去),混合均匀。每次取50-lOOg,用甜叶菊或罗汉果lO-20g,煎水取汁,趁热冲调成糊状食。
本方重在养阴生津而止渴,降低血糖的作用亦佳。
④山药麦冬粥:粟米50-lOOg,山药 lOOg(切成粒),麦冬25g。麦冬煎汤取汁,放人山药、粟米同煮成稀粥,作1-2次吃。
本方以粟米清胃热,以山药、麦冬益胃养阴。
2.2肾阴亏损: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脂膏,腰酸无力,口干舌红,脉细数。应滋阴补肾。可用如下配方:
①枣皮地黄饮:山茱萸lOg,熟地黄 15g,黄精15g,山药25g,金樱子lOg。煎水,代茶饮。
本方以山茱萸、熟地黄、黄精、山药滋补肾阴,山茱萸、金樱子收敛,摄小便。熟地黄、黄精、山药均可降低血糖。
②杞精蒸乌鸡:枸杞子lOOg,黄精 lOOg,乌骨鸡1只。乌骨鸡去羽毛、肠杂,洗净,将枸杞子、黄精放人鸡腹,用线缚住,置碗中,加水少许,蒸熟。分数次吃。
方中三物均善滋补肾阴,乌骨鸡尤能补虚扶弱,枸杞子、黄精又能降糖。
③杞地鳖肉汤:鳖1只,枸杞子、熟地黄各30g,制首乌25g。加水共炖至鳖熟透,除去制首乌,加少许猪油、盐及生姜调味。分2~3次吃,枸杞子、熟地黄亦可食。
本方以鳖滋补。肾阴(无鳖可用乌龟、墨鱼),制首乌能补肾固精,亦能降血糖,其作用已如上述。
④杞地山药糊:枸杞子lOg,熟地黄 15g,山药lOOg,黑豆50g。山药、黑豆炒香,研为细末;熟地黄煎水取汁,将汁煮沸,少少下山药、黑豆粉,随时搅匀,煮成糊。分2次吃。
本方以黑大豆补肾益阴。余如上述。
2.3阴阳两虚: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溲一,混浊如脂膏,面色暗黑,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甚则阳萎,舌淡苔白而干,脉弱无力。应滋阴温阳。可用如下配方:
①温补羊肉汤:羊肉500g(切块),熟地黄25g,枸杞子、山药各15g,肉桂6g,淫羊藿lOg。各药加水先煎或纱布包煎,去渣取汁,下羊肉煮熟,加生姜、葱白、盐等调味。分3-4次吃。
本方以羊肉、肉桂、淫羊藿补肾温阳,以余药滋补肾阴。
②芪附炖肉:羊肉(或鸡肉)500g,黄芪 25g,白附片12g,枸杞子、黄精各15g。各药加水先煎,或以纱布包后同羊肉一同煨炖,待羊肉熟透时,加生姜、花椒和盐等调味。分3-4次吃。
本方以黄芪、附片温补阳气,枸杞子、黄精补肾阴。
摘自《药膳食疗》文/陈永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