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了。病变以溃疡为主,反复发作可因瘢痕组织引起肠壁增厚、结肠缩短、肠腔变窄等。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及粘液、血便,病情发展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作。中医属“泄泻”、“痢疾”、“下利”、“便血”等范畴。
【辨证分型及食疗方】
1.湿热下注 多见于初起或发作时,症见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
(1)马齿苋粥:马齿苋30克(鲜60克),粳米60克。马齿苋洗净,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熬成粥。
(2)木耳豆腐汤:黑木耳30克,豆腐250克。上2味煮汤,调味服食。
(3)生苦瓜汁:生苦瓜100克,红糖100克。将苦瓜捣烂,加糖搅匀,2小时后挤汁饮用。日1~2次,连服数天。
2.肝旺脾虚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1)白扁豆花粥:白扁豆花10~15克,粳米100克。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扁豆花,文火煮至米烂粥稠。日2次,早晚温热服食。
(2)山药粥:生山药60克,白糖适量。山药研成粉,加水调糊置火上,用筷子不断搅拌,粥成后调入白糖,随意食之。
(3)莲薏粥:白莲肉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30克。3味洗净,加水共煮成粥,分数次温服。
(4)无花果鲜叶60克,切碎,加入红米同炒研末,以开水送服,1次喝下。
3.脾肾阳虚 病程迁延日久,下腹隐痛,畏寒,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纳差,消瘦,疲倦乏力,腰酸,舌淡苔薄或腻,脉虚弱。
(1)诃黎勒粥:诃黎勒15克,生姜10克,粳米50克。先煎前2味,去渣取汁,后入米煮成粥,随意服食。
(2)吴茱萸粥:吴茱萸2克,粳米30克,生姜2片,葱白2根。用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吴茱萸(研为细末)、生姜、葱白,再煮烂供用,分1~2次服。
(3)茯苓栗子粥:茯苓30克,栗子肉50克,粳米50克,大枣10枚,白糖适量。前4味加水煮粥,食时调入白糖。
(4)大米荔枝粥:荔枝干30克,大米100克。二物同煮成粥,空腹分2次服。
【解说】
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下注或肝脾不和所致,若病情迁延不愈,可致脾阳不运,日久脾病及肾,以致脾肾阳虚。宜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选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温补脾肾的药物和食物。
2.本病无论虚实,脾胃必有所伤。因此,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勿再伤脾胃。生冷、肥厚、粘腻、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均属不宜。如蜂蜜、饴糖、蔗糖不宜多食。少用易胀气的食物,如奶类、菜花、萝卜。
摘自《四季食物补养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