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食物的营养和人体机能需要的关系,也就是指导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
在国外,营养师是一个与医生并行而更富有人情味的高地位、高收入的职业。广泛分布于家庭、医院、学校、酒店和专业机构等地方,甚至可以开私人工作室。而国内目前只有几家大学设有营养系,持证人员不足4000人,市场的需要量却是400万营养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事业。
人们谈到营养师,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是“西医东渐”以后传人我国的。其实并非如此,早在我国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56年)就已经产生了我国最
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医事制度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规模,各种专科医生实行“凡邦之有疾病者、病疡者造焉,则使医分工而治之”(见《周礼·天官医师》)的医疗分工。对医生的工作职责也划分得很细致,共分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并且规定各科医生年终需根据治疗疾病的疗效进行考核,用以评定每位医生的俸禄多少。
食医在各种专科医生中居于首位。所谓食医,即是掌管调配食味和饮食卫生的专职医生,很类似现代的营养师。食医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见《周礼·天官食医》)。从这段记载,使我们了解到食医掌管着君王及贵族的谷物、肉类、饮料及百多种精制的酱类和八种经过特别配制的珍贵食品等。食医掌握这众多饮食的调配,并不是单纯的配餐,而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周代贵族的身体状况配制的。食医在配制这
些日常食品,是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的。例如,在饮食服用的温热程度这个问题,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周礼·天官食医》日;“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这就是讲对每种饮食,针对其不同,要求也各异。凡饭食应比照春季宜温食,羹剂要比照夏季宜热服,酱类要比照秋季宜凉吃,饮料要比照冬季宜寒(凉)饮。
中国医学历来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在饮食上也有据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饮食理论。食医在配制食品时,对调味适时是非常讲究的。每逢春季就要多用一点酸味,夏季则多用一点苦味,秋季多用一点辛味,冬季多用一点咸味。在这“适时选味”的同时,还需用点滑性的、甘味的食品来调和它们。这样做也是从康身益体的营养观来要求的。
关于谷物与肉类的搭配,《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有“膳食之宜”的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稷,羊宜黍,豕宜豆,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可见饭食与肉类相互搭配,是牛肉适宜搭配稻米饭,狗肉适宜搭配高梁,羊肉适宜搭配糯米饭,猪肉适宜搭配小米饭,雁肉适宜搭配麦食,鱼肉适宜搭配菰米饭。这种搭配是按谷物与肉类的性味所属而定的。
曹锡琴
《食疗保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