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文史 > 正文
  • 敦煌遗书中美容医方初探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僧海霞 时间:2013-01-18 16:03:00
  • 核心提示: 人类自诞生以来,对美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用燕地红蓝花叶捣汁凝脂来饰面。春秋时期,周郑之女用白粉敷面,用青黑颜料画眉。汉代以后,文献中开始出现妆点、扮妆、妆饰等字词。至唐代,《酉阳杂俎》 载:
        人类自诞生以来,对美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用燕地红蓝花叶捣汁凝脂来饰面。春秋时期,周郑之女用白粉敷面,用青黑颜料画眉。汉代以后,文献中开始出现妆点、扮妆、妆饰等字词。至唐代,《酉阳杂俎》 载:吴孙和误伤邓夫人脸颊,治愈后出一红点,更觉其妍,仕女们便以丹脂点颊为美。唐玄宗女永乐公主长期服用沙苑蒺藜子,使其唇红齿白、面如冠玉,沙苑蒺藜子也成为贡品 。在此时代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催生出
    各种各样的美容用品,象面脂、面膏、面散、面药以及面钿等,皇宫内杨贵妃开始使用面膜等美容用品,宫外贵妇点饰也很是普遍。此时,偏居一隅的敦煌,美容之风亦毫不逊色,从莫高窟所存唐宋壁画中的女供养人画像可窥见一斑。唐宋时期敦煌女性对妆容的喜好,与此时中医药发展密不可分,源于中医药的美容美饰用品以及染发护发用品为这一时尚提供了物质保障。敦煌出土遗书中的医学典籍,是我国已出土医药文献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极其珍贵的传统医药遗产   。史正刚认为敦煌美容方在用药上以香药、脂药为主,重视护养之功用。治面部疾患重在祛湿、解毒、化瘀。处方时要求祛邪扶正并举,做到治病与护肤并重。祛邪不伤肤。剂型上根据不同药物,不同功效选用不同剂型,缓急分明 。对于敦煌遗书中的药方,亦有用于临床实验者,如敦煌美容痤疮膏治疗痤疮,本膏主要由中药黄芩、当归、赤芍、白芷等按比例配方研制而成,主治额部、鼻尖、下颔、颧颊部、颈颌部、胸背部等处痤疮,以400例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8.75%   。
        敦煌遗书中现存有美容医方的卷子约有十数卷,即S.4329、S.6084、P.21 15、P.2378、P.3930、P.2662、龙530、P.2565、P.2662、S.76、S.5598、P•3230等,仅s.4329《不知名医方第十二种残卷》所录8个医方中就有5个美容方。这些医方在唐宋时期被广泛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美容文化的发展,在后世医药实践中也得到了修正,被《 千家妙方》《古今美容美发美体妙方精选》和《名方妙用》   所收录,继续发挥其功效。本文以上述文书为基础,疏理唐宋时期敦煌的美容医方,窥探唐宋时期中医美容发展状况,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敦煌中医药文献的广泛关注。
        一、医方命名
        从遗书中有关美容的医方来看,当时医家在给美容类医方命名的过程中,无论以香药或脂药美容为主,还是以祛邪美容为主,都比较注重基料(脂、蜜、鸡蛋清等)、剂型(脂膏、膏、散)和功能(祛湿、解毒、化瘀)三个方面要素,并以性状、基料加剂型或主治症状的命名方式,来反映医方制剂的特征。前两种命名方式,功能特征较含蓄,而第三种命名方式,剂型特征则不明显,都有其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1.以性状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在表明剂型时,难以刻画医方制剂的特点。如S.4329“面脂膏蓖麻仁并桃仁口葳蕤仁一合右件三味捣蒸,以绢三尺绞取汁,并及热腊一大两,练令白如面脂,稀即更加腊。零陵香一两藿香一小两辛夷仁一小两香附子五两土瓜根一小两右件五味细切,绵裹口火煎蓖麻等脂,内腊及香等,火勿使急,煎半日始熟,其口猪脂更煎口右件口散口洗手面白如口皇甫口”      。
        该方的命名方式即是如此,显示出了“脂”药的应用。可是以下三方就不同了,如s.4329“面膏方:玉屑一两白芷一两白蚕一两白蜜一两薰陵香三两辛夷一两白附子三两土瓜根一两洗面口口”;S.4329“面散方:白珂倍多珊瑚少许白附子少舆鹰粪少舆右件四味各一两,细研为屑,乳和,夜上口之”;S.4329“面膏方:白蚕二分生矾石一分白石脂一分杏仁半两口口四味捣筛,和鸡子,日夜卧以涂面上。以井华水洗之,老之与少同,年色毕也”。这三方的命名方式显然只表明了剂型。
        2.以基料加性状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在表明剂型的同时,也体现了在该方中特殊组分的名称,相对前一种命名方式明晰了许多。如P.2565“羊髓面脂:久用香悦甚良方丁香三分麝香三分 别研,锦囊裹煎膏,绞讫现纳香,煎十沸除之香附子三分青木香三分白附子三分芎穷四分辛夷仁三分葳蕤三分白芷三分甘松香二分零陵三分藿香三分白僵蚕二分白腊八分羊髓三升桃仁脂三合猪脂七合熊白三合右切,诸药绵裹,以清酒七合,和泽一宿,并内脂中暖火煎,水尽,绞去滓。别研麝香,绵裹于膏中,煎数十沸,绵滤度,以杨木提搅使光,用之如法” 。该方的名方式在表明剂型的同时,也表明了脂药的种类。如s.4329“玉屑面脂膏方:玉屑四分芎穷四分章陆根一分土瓜根口辛夷仁二分黄芩二分防风一分藁本三分桔梗三分白附子五分白僵蚕三分葳蕤四分木兰皮三分冬瓜仁五分白芷三分蜀水花四分桃仁四分(去皮),鹰矢白四分薰陵香二分口口”。该方的名方式在表明剂型的同时,不仅表明了脂药的应用,而且还体现出了特殊组分玉屑。
        3.以主治症状命名.这一种命名方式显然是变换了视角,与前两种命名方式相比就清楚多了。如P.3930“治面上黑鼾:麝香水研,涂之即愈。又方:密陀僧磨涂之即愈。又方:牛蒡,五月五日采根,阴干,酢磨,涂之即愈”。龙530“面疱:菟丝子麝香熊脂葳蕤藁本木兰栀子紫草冬瓜子”。
        上述诸方的命名方式表明了面部不同症状,比较便于区分和选择。
        尽管如此,唐宋时期敦煌医方的命名方式显然还不能充分刻画医方制剂的特点,难以适应医疗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医方数量不断增加,对医方的命名方式也进一步修订,给改进的古方命名为“加味……”或“……加减”,如“加味化瘀消斑汤”“当归拈痛汤加减”等;给新出现的医方以主要组分的名称加功能进行命名,如“丹栀龙胆逍遥汤”。如今,为了充分体现医方制剂的个性化特征,医方的命名越来越有创意,大多数医方除了以主要组分的名称加性状或者以功能加性状来命名为“……合剂”“……霜”“……露”“……颗粒”“……胶囊”等,如“马齿苋合剂”“容颜不老丸~‘逍遥丸”“花西祛斑霜”外,命名意象逐渐向更加深化的趋势发展。
      二、医方组成
      从遗书中的美容类医方来看,有单方也有复方,复方常以猪脂、羊脂、马脊髓、熊脂、狗脂、麻油、腊等油脂类为基料,以玉屑、滑石、珊瑚、生矾石等矿物类为辅料,以“三十二香” 。(如香附子、青木香、丁香、薰陵香、麝香、零陵香、藿香、松香、茴香、沉香等)和“十白”(如白果、白芷、白僵蚕、白芍、白附子、白术、白及、白茯苓、白蔹、白牵牛等)为主要组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药配伍,其中有一个复方仅香药就多达“三十二味”。而且所选组分大部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说明当时医家对组分的药理已有所认知,选药入方娴熟。如P.2115“……栀子悦愈面皮,桃花润泽皮肤” ;P.2378“石脂加颜发色,白芨卷面除皮”[61125。用蓖麻仁土瓜根、白附子、辛荑、鹰屎白等消肿解毒,如“S.4329玉屑四分芎穷四分章陆根一分土瓜根口辛夷仁二分黄芩二分防风一分藁本三分桔梗三分白附子五分白僵蚕三分葳蕤四分木兰皮三分冬瓜仁五分白芷三分蜀水花四分桃仁四分,去皮鹰矢白四分薰陵香二分口口” ,此方还以章陆根、土瓜根、茯苓等利水祛湿。用白蜜、蓖麻仁、猪脂等脂药润为主,如P.2662“面药方:生猪脑五具,浸去白血胍黄瓜口蔓菁子三两,细研芎穷二两白芷二两口右并和,于臼中捣二十杵,即以蜜口浆水净洗面项,拭干讫,以药口口内,色即白。三七日如练,七七日似口” ;用麝香、藿香、零陵香等香药化湿治毒,如龙  530“面疱:菟丝子麝香熊脂葳蕤藁本木兰栀之紫草冬瓜子”;用冬瓜仁、桃仁、石榴、川芎等治瘀,如S.76“石榴……其花、叶,阴干,捣为未,和铁丹服之,一年白发尽黑,益面红色”  S.76“……冬瓜仁三升,退去皮壳。捣为丸空服即食后各服二十丸,令人面滑静如玉” ;此外,还用矾石、白石脂、白附子、辛夷燥化湿邪,用诸香药辟秽杀虫解毒等。
        在后来的医药实践中,对传统医方不断进行修正,根据症状和实际需求对组分有所加减。虽然组分的范围有所扩大,多达270余种  ,但为了凸显特定的某一效果,组分在入方时药理有所侧重,而且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常用29种草本精华  。如“五白玉容散:绿豆粉60克,白术、白及、白蔹、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各30克,甘松,山楂、茅香各15克,零陵香、防风、藁本、各60克,皂荚30克”。
        这其中的“五白”组分集于一方普遍具有祛邪增白特效。如“却老去皱面膏:青木香、白附子、川芎、白蜡、零陵香、白芷各70克,茯苓、甘松各35克,羊髓500克。
        这些组分中除了青木香、零陵香和甘松化湿治毒外,其他普遍具有防皱化瘀抗衰之特效。
        三、医方分类
        古今对医方的分类不拘一格,无论拟定什么样的标准,都是为了有效区分和方便查找。史正刚曾以香药、脂药和祛邪美容对敦煌古医方进行分类,可实际上这几类型时常同处一方,以药物组成特征分类的标志并不十分明显。敦煌遗书中美容医方大多数是根据制剂的性状和功能来分类的,分为面膏、面脂、面散和面药四种。前三类侧重于“养护”,而面药则侧重于“治病”。
        1.面膏它们的成方制剂是膏状的洁面或者护肤用品,通常用于洁面,有时也可用于抗衰防皱。如s.4329面脂膏方和面膏方,还有s.4329“白芷白蚕白术杏仁桃仁瓜仁以上各一两捣和绵裹,洗面即用之”。这些方剂只是雏形,言简意赅,简便易制,不如现在医方严谨。如:“香附子10枚白芷、零陵香各60克,茯苓30克蔓菁油(或猪膏充代)牛髓、羊髓各1000克,水清白蜡250克,麝香1克。以油、髓火煎熬前4味待色变黄,去渣,加入麝香、白蜡,冷凝用。面部洗净后用膏涂。有光洁皮肤之效。用于面部皮肤黑皮干,爆裂不润者。”可见,香药与脂药同处一方,剂型和功能特征较明显。
        2.面脂它们的成方制剂是膏脂状的润肤类用品,涂抹以润肤驻颜。如P.2565羊髓面脂、S.4329玉屑面脂膏,“令人面似玉色光润方:狗脂、羊脂各500克,白芷150克生乌头(去皮脐)生半夏、甘草各30克。上述药细坐lJ入铛中煎,侯白芷色变黄,则膏已成,用绵过滤去渣,贮入瓷瓶中。每夜取膏涂面部。散寒除湿,化痰解毒,温通血脉,令人面似玉色光润”。这些护肤润肤用品突出特点是脂类比重相对较大,剂型标志明显。
        3.面散通常以珊瑚、生矾石、石脂、铅粉等原料作为特殊组分进行加工而成的末状用品,主要用于润肌增白。如S.4329面散方,“白蚕二分生矾石一分白石脂一分杏仁半两口口四味捣筛,和鸡子,日夜卧以涂面上。以井鼙水洗之,老之与少同,年色异也”,其制作工艺和效果虽无法与现代化妆品媲美,但它纯天然的属性,应为现代人所推崇。“莹肤如玉散:白丁香、白及、白牵牛、白蔹各30克,白芷21克,白茯苓、楮实子各9克,麻黄6克,白附子、连翘各4.5克,当归梢、刺蒺藜、升麻各15克,川椒3克。上药研为细末。每日2次敷面。去垢腻,润泽肌肤。”     该方“白药”组分应用十分突出。“桃花娇面香粉方:铅粉500克,密陀僧、寒水石各100克,银朱25克、麝香5克,白及50克。捣为末,鸡蛋清调,瓷瓶密封蒸熟,晒干再研细,水调敷面。每日2次敷面。润肤增白。”     上述诸方,也并没有把香药、脂药以及祛邪药分开,单独组成一个方,仍然是剂型和功能特点表现突出。
        4.面药它是通过内服、外用来治疗面部疾病或者除去面斑等缺憾,来改造面部肌肤。内服类主要用于化瘀增白,外用类主要用于祛疮护肤。如P.2662“面药方……即以蜜口浆水净洗面项,拭干讫,以药口口内,色即白。三七日如觫,七七日似口”伯3930“治面上黑 皮旰:密陀僧磨涂之即愈。又方:牛蒡,五月五日采根,阴干,酢磨,涂之即愈”。龙  530“面疱:菟丝子麝香熊脂葳蕤藁本木兰栀之紫草冬瓜子”。P.2662“治妇人欲得面白方:生鸡子白一枚,口以水洗面,涂药,明旦以浆水洗去口”。“容颜不老丸:生姜480克,大枣240克,甘草90克,茴香120克,白盐60克,丁香、沉香各15克。上药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每日清晨以沸水冲泡服10—15克。芳香理气温暖脾肾,令人容颜不老。"上述诸方中,“黑鼾”“面疱”症状相对比较严重,用面膏、面脂和面散等养护来预防,不仅从根本上消除症状,更侧重于“治病”,祛邪功能特性较明显。
        古今医方一脉相承,基本上还是依据制剂的功效来分类,一类朝着抗衰防皱、润肤驻颜、润肌增白类等化妆品方向发展;另一类朝着化瘀增白、祛疮护肤类等中成药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医方结构更加完整,对病理阐述更加清楚,针对性更强,种类也大幅度增加。这些特点在《古今美容美发美体妙方精选》 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制剂
        通过对敦煌遗书的考察,发现唐宋时期民众在制剂的过程中,常以臼、锉、筛、绢或锦、铛等为工具,并采用捣、蒸、磨或研、筛、绞、煎等传统手段进行加工,成品表现为膏、脂、散、丸四种性状,剂型多样且相对齐全,以外用和预防为主。
        1.膏剂它们与现在的护肤霜、洁肤乳等类似。如P.2565羊髓面脂……绵滤度,以杨木提搅使光,用之如法”。如“S.4329玉屑面脂膏方……”;如S.4329“面脂膏……”;S.4329“面膏方:玉屑一两白芷一两白蚕一两白蜜一两薰陵香三两辛夷一两白附子三两土瓜根一两洗面口口”;“P.3930“治面上黑耽:麝香水研,涂之即愈。又方:密陀僧磨涂之即愈。又方:牛蒡,五月五日采根,阴干,酢磨,涂之即愈。”S.6084“治妇人欲得面白方……”。上述诸方,以白蜜、植物油或者植物提取液为辅料,以零陵香、藿香、白芷、土瓜根、玉屑等为主要成分,采用捣、研、绞、煎等手段,有的还要求酢磨、水研,制成膏、脂状用品,.以洁肤、润肤等外用养护预防为主。
        2.散剂它们通常以珊瑚、生矾石、石脂等为特殊组分,经过捣、研制成屑或末,在用时辅以乳或鸡蛋清,类似现在具有增白效果的香粉。如S.4329“面散方……细研为屑”。如S.4329“面膏方……四味捣筛,和鸡子,日夜卧以涂面上。以井华水洗之,老之与少同,年色异也”。该方以祛湿增白为主要功能,使用时以外用为主。
        3.丸剂唐宋时期敦煌人把栀子、桃花、石榴、石脂、冬瓜仁等养颜类药制成药散后,再用蜜或鸡蛋清进行深加工,最后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状药品。如S.76“石榴……其花、叶,阴干,捣为未,和铁丹服之,一年白发尽黑,益面红色”;S.76“……冬瓜仁三升,退去皮壳。捣为丸空服即食后各服二十丸,令人面滑静如玉。可入面脂中”。这种方剂,主要是内服,通过调理,从根本上化瘀达到美容的效果。
        唐宋时敦煌医方所体现的这些美容方式,是美容的原生态,它的制作工艺和效果在当时得到广泛使用,对丰富时人的生活和塑造时人的形象发挥极大的作用,它的纯天然属性,符合现代人所推崇的自然之风。某些传统美容类医方中所选用的具有特定功效的组分,被现化妆品所吸纳,利用现代技术,直接提取其精油或津液,然后以乳、蜜等为辅料勾兑出各种各样的美容化妆用品几乎成了外用美容用品的主流,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如今的医方剂型取得了很大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现实的需求,除了膏剂、散剂和丸剂外,还有口服液、胶囊以及喷雾等,并朝着中成药的趋势发展,只不过大多数以内服为主,重视内在调理。如“加减六味地黄丸(汤):生地15克,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当归、丹参、茜草、红花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改作丸药用之其方:丹皮、茯苓、泽泻、地骨皮、大青叶、黄芩60克,红花、茜草、甘草、炒三棱、陈皮30克共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两丸,药尽功收"    。此方可“丸”可“汤”剂型灵活多样,使用方便。
        五、使用方法
        敦煌美容类医方,它们普遍沿袭了中医药的使用方法,洗、涂和内服三种,只是以外用为主,未提宜忌,显得简便易行。 
        1.涂多数美容用品,以夜里使用为佳,涂前和涂后均有要求。如P.2565羊髓面脂……绵滤度,以杨木提搅使光,用之如法”;S.4329“面散方……细研为屑,乳和,夜上口之”;S.4329“面膏方:白蚕二分生矾石一分白石脂一分杏仁半两口口四味捣筛,和鸡子,日夜卧以涂面上。以井莘水洗之,老之与少同,年色巽也”;P.3930“治面上黑耽:麝香水研,涂之即愈。又方:密陀僧磨涂之即愈。又方:牛蒡,五月五日采根,阴干,酢磨,涂之即愈”;S.6084“治妇人欲得面白方:生鸡子白一枚,口以水洗面,涂药,明旦以浆水洗去口”。上述诸方中,有的明确要求夜里使用,还提出在涂前以井华水或鸡蛋清洗净面,涂后第二天还要以浆水洗去。
        2.洗主要用于洗面的洁肤类用品,应经常使用,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只少也要使用“三七日”或“七七日”效果才明显。在使用方式上,如S.4329“面脂膏……煎半日始熟,其口猪脂更煎口右件口散口洗手面白如口皇甫口”;S.4329“面膏方:玉屑一两白芷一两白蚕一两白蜜一两薰陵香三两辛夷一两白附子三两土瓜根一两洗面口口”;S.4329“白芷白蚕白术杏仁桃仁瓜仁以上各一两捣和绵裹,洗面即用之”。在使用时间上,有些医方对此也有说明,如P.2662“面药方:生猪脑五具,浸去白血胍黄瓜口蔓菁子三两,细研芎穷二两白芷二两口右并和,于臼中捣二十杵,即以蜜口浆水净洗面项,拭干讫,以药口口内,色即白。三七日如练,七七日似口”。
        3.内服用于内服的美容药,大多数是滋补类的,通过调理改善肌肤血液循环除去疾患,从根本上来达到美容效果。在使用时,有空服或食后服、水服或酒服之别。如S.76“石榴……其花、叶,阴干,捣为未,和铁丹服之,一年白发尽黑,益面红色”;S.76“……冬瓜仁三升,退去皮壳。捣为丸空服即食后各服二十丸,令人面滑静如玉。可入面脂中”。
        现在经过修正的传统剂型从选方、选人方药材、制剂到使用都比较严谨。如:“苍术膏:苍术960克,白茯苓末480克。苍术新者,刮去皮,切薄片米泔水浸2日,每日一换,取出已井华水浸过2寸,春秋5日,夏3日,冬7日,虑后以绢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扭干。将渣又捣烂,袋盛于一半原水中,揉至汁尽为度。将汁人大砂锅中,慢火熬成膏,入白茯苓末,搅匀瓶收。每次3匙,早晚各一次温酒送服,忌辣酸物、桃李、雀、蛤及白菜。健胃除湿,驻颜增白。适用于湿因脾胃之面色萎黄无华或颜面水肿者。”    该方选入方药材有新旧之分;制剂要有春夏秋冬之别;使用不仅要以温酒送服,还要有所宜忌。现在的美容类中成药,剂型的创新促使它们朝着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向发展。
        敦煌遗书中美容类医方被湮灭千年之久,尽管它们没有病理表述,少有宜忌说明,部分医方也没有症状表述,表现出结构简便,相对笼统,针对性不够强的特点。然而它们在当时被广泛使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发挥了中医药科技的时代作用。这对当时及后世的美容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