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医药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出现了一些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明堂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医美容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美容开始由“术”向“学”转变。
(一)《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先河
《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晚于西汉,它是西汉前中医学成就的结晶,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部巨著中,涉及到美容的内容零散见于多处,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能窥视到中医美容整体观的雏形。颜面五官、须发爪甲、躯体四肢,都只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维护人的健美就必须高度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同时必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内经》正是从人身一自然一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来审视人的健美,在人体自身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人和社会的统一几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为中医美容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关于人体自身的统一《内经》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指出和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对人体健美的影响。这些学说为中医美容的内调、内治法以及经络美容法(包括针灸、经穴按摩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全身的调理达到局部的美,成为中医美容的特点。
(2)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内经》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要影响到人的功能活动,故人的健美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如天体的运行、气候的变化、饮食的改变、地域的不同,都要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外形、外貌的美。《内经》中对此都有较明确的论述,从而提示人们,要获得健康的身体和理想的仪表,必须要顺应自然,同时要不断地改造自然,为人类自身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3)关于人和社会的统一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还是社会之一员。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对人情志的伤害,均可影响人体的健康及健美,所以必须注重修身养性,调摄精神,适应社会,谨防过极情志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内经》对情志极为重视,从情志的分类、生理基础、病理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过极的情志对人的内心和外形的伤害。这些论述为中医心理养生美容打下了理论基础。
总之,《内经》体现的整体观是广义的整体观,它不仅指人自身的统一,还包括人和自然、社会的统一,这对于今天的中医美容,仍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围绕着上述三个统一,《内经》不仅提出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神主等一系列学说,还在诊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中医美容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和食膳美容的实践先导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书,它和《内经》一样,不是出于一个时代或少数人的手笔,而是汉以前本草知识的总结。
这本书共收载药物(有的同时是食物)365种,根据药物的性味、功用及主治之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一般都毒性较小或无毒性,大部分久服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效,为保健美容的优选药;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l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中、下品中不少用于中医治疗美容。上、中、下三品具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共有160余种。其中很多药如“蜂子,味甘平……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白僵蚕“灭黑鼾,令人面色好”等,其药效的指向就是美容。书中还提到白芷“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99这更是名符其实的保健妆饰品。可见《神农本草经》的著作者对人的容貌是相当重视的,故而专门探讨了美容药物。
《神农本草经》为后世的中药美容和食膳美容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黄帝明堂经》为中医针灸美容建立了理论实践基础
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之间的《黄帝明堂经》,发展了《内经》中的针灸内容,对汉以前的针灸、腧穴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成为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
该书共记载腧穴349个,比《内经》更具体、明确。书中所载穴的主治病症多达270个,其中较明确的损美性病证有17个,如“赢瘦”、“面黑”、“疣”、“目膶动”、“口”等。在针灸腧穴理论方面,该书也有较大发展,如补充了《内经》中未提到的心经五腧穴以及具体的募穴、郄穴、交会穴等内容。
《黄帝明堂经》为后世的针灸美容及穴位按摩美容法提供了理论实践依据。
(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美容提供了辨证纲领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后世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兵祸绵延,生灵涂炭,疫病流行,人民求生都难得,焉能顾及容颜?张仲景亦因“伤横夭之莫救”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了这本“活人书”,所以书中并无专论美容的内容,只在个别章节涉及到因疾病导致的外貌的损害。如《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面垢”,《金匮要略》的“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膈间支饮,其人……面色黧黑”等,但《伤寒杂病论》所确定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却成为中医美容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美容区别于现代美容的特点之一。此外,《伤寒杂病论》对某些疾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也为后世治疗损美性疾病提供了思路。如该书所论有面色黑表现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牵涉到肾虚、脾虚、湿热、瘀血阻络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中医对黧黑斑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启示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五)华佗五禽戏为中医运动美容的先导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是中医外科的鼻祖。他同时还是一位养生家,“晓养性之术”。他在理论上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创造了养生导引功“五禽戏”,每日习之,以致“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把这套功法传给弟子吴普,“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五禽戏”功法确有延年益寿驻颜之效。华佗还晓药物养生之术,他传给另一个弟子樊阿的养生长寿方是“漆叶青黏散”,服之可“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得此方后,“寿百余岁”。
(六)皇甫隆倡养生美容长寿驻颜之术
秦汉三国之时,养生长寿驻颜之风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增无减,出现了不少习有实效的例子。除华佗外,三国时的皇甫隆,会服食、导引之养生术,“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以致魏武帝曹操也向他请教长寿之法。《后汉书·方术列传》载一名叫王真的人,“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魏国思想家、文学家稽康,也是有名的养生家,他通过练气功养生,以致“美音气,好容色”,“人以为龙章风姿,天姿自然”,浑身透出自然的健美。此外,《魏书·释老志》提到寇谦被传授了“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习之后,“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可见导引养生或气功养生之术确实有驻颜之效。
此期,方士的出现促使了服饵养生的发展。方士炼制“仙丹”以满足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当时的仙丹都用汞、铅、丹砂、雄黄等金属和矿物药炼制,不但不能长生反而折寿,流弊甚多。但这股风气却导致了后世药物养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在秦汉三国时期,生活美容得到进一步重视,中医美容亦继续发展,并因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开始由“术”向“学”转变。《内经》、《黄帝明堂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美容学的萌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