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文史 > 正文
  • 中医美容的起源(前221年前):中医美容的起源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4:55:00
  • 核心提示:  中医美容包括治疗美容和保健美容两大部分,此两者都和中医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以下史料中可寻到周至先秦时中医美容的蛛丝马迹。  (一)《周礼》的医政制度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西周

      中医美容包括治疗美容和保健美容两大部分,此两者都和中医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以下史料中可寻到周至先秦时中医美容的蛛丝马迹。

      (一)《周礼》的医政制度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西周时我国医政制度即已确立。医官分为医师和医生。医师相当于今卫生机构之行政长官。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病者求医,医师根据病人所得病之不同,分配给不同职别的医生治疗。“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有痒疥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痒疥疾泛指疮、疥等皮肤病,由此可知西周时对损美皮肤病是采用内治法。“庀疡者造焉,(医师)则使医分而治之”,庀指头疮,疡指痈疮。为身体皮损,说明对头面部的皮肤病已有专门的医生治疗。

      (二)《山海经》所载美容药物

      《山海经》始见于《史记》,共由18篇文章组成。据考证其中的14篇为战国时期作品。该书共载有药物146种,其中不乏用于美容的药物,如“天婴……可以已痤”(可以治痤疮),“滑鱼……食之已疣”(治疣),“煮鱼……食之不骄”(可以防止狐臭),“旬草,服之美人色,”“谣草……服之媚于人”等等。总计有12种动植物可用于美容。

      (三)诸子百家论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衰落,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教育开始普及,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的道家、儒家等学派的学说,使中医养生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初期的庄周,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故这一时期的道家思想又称“老庄哲学”,其学术思想基本上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就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清心、寡欲等方式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亦是构成人的要素。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精气的充盛是养生的关键所在。神,也和精一样,“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有神则生,无神则亡,所以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以养神,反映在养生方面则是求“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庄子则提出:“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以上的“淡然无为”、“静”,都是指人的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这样就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致益寿延年。

      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在长期的实践中,汲取春秋以前民间传统的宣导养生法,如《庄子.刻意篇》述说的:“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即为一例。后世华佗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五禽戏”。除导引功之外,还有静气功。《庄子·在宥》中,提到了静气功,说:“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哀。”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的是修身养性,以“中庸”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性修养应“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即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人的修养只要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就会长寿。这种中和养生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在这方面有更明确的论述。如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于其身,谓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晋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亦指出:“能中和者必长寿。”

      儒家提倡修身养性,还特别注重道德的修养。唐代儒、释、道兼而融之的孙思邈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飧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体现了儒家的养生长寿须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

      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丰富了中医养生内容,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养生美容的实践。

      此期房中养生术也已基本形成。《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列有房中八家之代表作,可惜均已佚失,但从所列的书的数量看,房中养生在当时是很兴盛的。

      总之,春秋战国至先秦时期,养生长寿之风盛行。人们通过气功和其他方法养生、养心,并不单纯追求容貌之美,而是更高一层次的追求——长寿、长生,通过长寿、长生,则自然地达到驻颜的目的。

      (四)马王堆古医书所论美容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和少量简书,其中有1/6为医药方剂专书,共14种,约23000字。据考证,大都是战国至秦时代的著作。这些文章多方面地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医药学发展的实况,从中可以窥视到中医美容在此期间的发展。  在治疗美容方面,已牵涉到黧黑斑(面骊)、疣目(疣)、漆疮(鬃)、体气(巢)、白癜风(白处)、痤疮(痤)、各种疮(久庀)、目偏视(斜视)等损美性疾病。医书中或论述了这些病的诊断方法,或论述了这些病的病因病机,或论述了这些病的防治方法。如黧黑斑一病,《阴阳十一脉灸经》如是论:“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骊,是厥阴之脉主治。”“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黯如她色(即焦黑之状),是少阴之脉主治。”“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颜黑,是阳明脉主治。”将黧黑斑归于以上三条经脉的“是动病”中,并提出治此病应调此三经。疣目一病,《五十二病方》列灸法一方:“疣,取敝蒲席若藉之翦,绳之,即燔其末,以灸疣目,热,即拔疣去之。”其意为疣病可取旧蒲席或草席上的蒲草搓成绳状,燃点其末端,用以灸烧疣,疣被灸热后,即可将疣拔掉。这是针灸美容的最早记载。关于瘢痕疙瘩,《五十二病方》提供了6个方,有的是防止瘢痕的产生,有的是治疗已发生的瘢痕,如以水银和男子精液及丹砂并制成外用药敷之,还有的治“故瘢”,即陈旧性瘢痕。该书还提供了一首治痤疮(面施赤)的方,可惜缺字太多,药物组成不全。《天下至道谈》一书则提出了痤疮发生的病因病机之一是行房事不当,“强用之,不能导,生痤……气血充盈,九窍不导,上下不用,生痤、疽。”这是其他医书未曾提到过的。

      马王堆古医书中关于保健美容的内容亦很丰富,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如《阴阳脉死候》提出:“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动则实四肢,而虚五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论述了经常运动可以养生保健之理。这些医书很重视养生法,提倡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达到健身长寿驻颜的目的,有药物之术,有食膳之术,有气功之术,有房事之术。如《养生方》中有三个助人长寿的药方,其一为“冶云母,消松脂,等,并以麦赫(杂有麦糠的面粉)丸之……令人寿,不老。”引人注意的是,《养生方》等书在谈论养生长寿之时,着眼点常在容貌、肌肤之美上。如《养生方》有一“麦卵方”,功效就是“令人强益色美”。此外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有的方药组成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给今天的中医美容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古方。在《十问》一书中,黄帝问大成(传说中的古代人物):“民何失而颜色粗黧,黑而苍?民何得而腠理靡曼,鲜白有光?”其意为缺乏哪些因素会使得人容颜粗疏暗黄?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皮肤美好细腻?这完全是在探讨皮肤的保健美容法。大成告诉黄帝,首先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食苍则苍,食黄则黄”,还指出要多吃柏实,饮走兽的乳汁,就可“却老复壮”,使皮肤“曼泽有光”。

      综上所述,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美容已进入社会生活,成为上层社会的必需。药物、针灸、食膳、气功等手段已开始介入美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