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文史 > 正文
  • 中医美容的起源(前221年前):生活美容的兴趣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4:51:00
  • 核心提示:  文字记载最早的美容行为是洗脸:甲骨文的“沐”字就像是一个人披散着头发在洗脸。其后较普遍的美容行为是往面部傅粉。墨子日;“禹造粉。”《释名》日:“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藕粉者,赤也,染粉

      文字记载最早的美容行为是洗脸:甲骨文的“沐”字就像是一个人披散着头发在洗脸。其后较普遍的美容行为是往面部傅粉。墨子日;“禹造粉。”《释名》日:“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藕粉者,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淮南子》日:“漆不厌墨,粉不厌白。”可知夏朝大禹时已造粉傅面,这种粉最初是用米研成的,色白,傅面可以增白;如将粉染赤,则称“赦粉”,着颊使面赤,成红妆。到商时,又出现了铅粉,《中华古今注》云:“(夏商周)三代以铅为粉。”商代的青铜器很多是铜、锡、铅的合金,故至少从商代起,“以铅作粉”是可信的。《博物志》亦载有“纣烧铅锡作粉”之说。《妆台记》一书则云:“周文王……敷之铅粉。”除粉外,胭脂的出现也较早。《中华古今注》云:“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地所生,故日燕脂,涂之作桃花状。”“燕脂”又名“燕支”、“焉支”。相传红蓝花生于焉支山,故称所制之红汁为“焉支”。《西河旧事》日:“祁连山、焉支山,宜畜养。匈奴失此二山乃歌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崔豹古今注》则日:“燕支,叶似蒯花,似菖蒲,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谓为燕支粉也。”可知“燕脂”、“燕支”、“焉支”同音同源,用于涂双颊使其红艳可爱,即今之胭脂。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但追求面部肌肤的色美,即白中透红,还追求肌肤的质美,即滋润光泽,所以除白粉、胭脂外,还出现了面脂、唇脂。如《韩非子》中有“吾面用脂泽粉黛”之句。脂分面脂和唇脂,面脂又称面泽。唇脂为红色,《释名》日:“唇脂,以丹作,像唇赤也。”所以唇脂即今之口红。

      双眉也是此期古人美容的重点,《楚辞》有“粉白黛黑施芳泽”之句。黛黑,即用黛石画眉使之黑。古时形容眉美多为“娥眉”,如《毛诗》所说:“螓首娥眉。”从周代起即有画眉之习。《释名》解释“眉”字时说:“眉,媚也,有妩媚也。”可见古人认为眉与人的面容美有很重要的关系,它可以使人增加妩媚之色。《释名》还通过解释“黛”字,指出画眉的方法是先去除眉毛,然后用黛石画上所喜爱的眉型,即谓:“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除颜面五官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先人对头发所起的美饰作用也很重视。表现在除洗发令其洁净外,还涂发蜡一类的美容用品,使头发增加光泽。古代将这类美容用品称之为“泽”,如《释名》日:“泽,人发恒枯瘁,以此濡泽之。”发质要美,发型也要美,从周代起即注重美发。《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其髻高,名日凤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摇。”春秋时还盛行戴假发,假发被称为“鬈”。《左传》曾载一关于假发的故事:春秋晚期,卫国君主卫庄公在城楼上望见己氏妻子的头发很美,就派人去把她的头发剪下,给自己的夫人吕姜作假发,卫庄公后来为此事被己氏所杀。

      总之,到春秋之时,人们已很重视容貌的修饰,追求仪容之美已不仅是人的爱美天性使然,而且已成为礼仪上的要求,当时,“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爱美、求美,并以美来规范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生活美容的兴趣渊源深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