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位于人体头面部,包括:目、舌、口、鼻、耳。五官具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及吞咽、发音等功能。五官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通过五官的感知和表露,使人们能够接受外界客观美的信息而产生美感,以及输出内心情感信息给外部世界,也就是说外界的变化使人们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又通过面部的表情表露于外。
五官与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灵枢·五阅五使》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官与五脏除有特定的连属外,通过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脏腑的影响。因此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五官影响到内脏,内脏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也可反映在五官。下面介绍脏腑与五官的联系。
(一)眼目与脏腑的关系
1.眼目与肝胆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时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然而,肝之所以开窍于目,《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肝经“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惟有肝经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经在目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联络,并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目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此外,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给眼目的血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就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目才能辨色视物。
肝与胆相为表里。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十分重要。如《灵枢·天年篇》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审视瑶函》又说:“神膏者,目内包函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即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其养护。
2.眼目与心的关系
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为神之舍”是说人的精神活动受心的主宰和控制;“目为心之使”,是说心外用于目,眼目为心灵的窗口。《审视瑶函》还认为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说:“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乃神明之府,为五藏六腑之大主,五脏精气任心所使,而目既赖脏腑精气所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状态均能反映于目,目又为心之外窍。这一理论也是中医望诊中望目察神的重要依据。
3.眼目与脾胃的关系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胃纳脾运,脏腑相合,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李东垣《脾胃论》说:“九窍者,五脏之主,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还指出:“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而《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及脾之虚实时说:“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李东垣《兰室秘藏》进一步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睥,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突出了眼目赖睥之精气的供养。又脾主升清,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此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清阳出上窍”,目得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视物精明。此外,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胞睑肌肉受脾之精气荣养,则轻劲有力,开合自如。 4.眼目与肾的关系
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之能视,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人之视觉正常与否,与肾所受藏脏腑精气的充足与否关系甚为密切。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故肾精充足,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明确地将视觉归于肾精所生之脑,而且还通过肾,阐明了眼目与脑的关系。
【附】五轮学说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五轮”学说,即在眼部由外向内把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个部分,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为五轮(轮,比喻眼珠圆转运动似车轮之意)。
肉轮 指胞睑。胞睑在眼珠前方,分上下两部分,能够开合,起着保护眼珠的作用。其位于上部者称上胞或上睑;位于下部者称下胞或下睑。上、下睑之间的裂缝称睑裂。围绕睑裂的上、下睑游离缘,称睑弦,生有排列整齐的睫毛。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睥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和胃。
血轮 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外眦。眦部白睛血络分布稍多。大眦内尚有一红色肉状隆起,亦归于眦的范畴。此外,眼眶前部外上侧有泪泉,开窍于小眦内。以上络中之血及泌出之泪,皆具润养眼珠的作用。上、下睑弦近大眦处各有一小窍,称泪窍,为排泄泪液通道的起点。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气轮 指白睛。为眼球的外壁,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睛内部组织的作用。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两者紧密相连,一有病变,容易相互影响。
风轮 指黑睛。位于眼球前部,质地透明而坚韧,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由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其他眼内组织的作用。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
水轮 指瞳神。正常瞳神形圆,位于眼球前部中央,能展能缩,清莹明澈,内含神水、晶珠、神膏,以及构成眼球内壁的视衣等,是眼能明视万物的重要部分。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常责之于肾和膀胱。由于瞳神结构复杂,因此.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还与其他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
1.舌与心的关系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舌者心之官也”。舌的主味觉、主语言的功能与心相关,故《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而“言为心声”,言语是神明活动的一种表现,如张志聪所说:“音声之器,在心为言,在肺主声,然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因此,只有当心气充沛、心神健旺之时,舌才能辨五味,并能正确流利地使用语言,这是心与舌的生理关系。心与舌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博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外台秘要》亦说:“舌主心,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唇揭赤。”
2.舌与脾胃的关系
舌质之色既体现心主血脉的功能,同时也是全身气血是否旺盛的反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舌质的变化亦反映出脾胃的功能。而舌苔则为胃气熏蒸所成,这里胃气即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能力。因此,脾胃功能失调便可见舌之病变。
(三)口齿与脏腑的关系
1.口与脾的关系
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窍,脾其华在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睥主口……在窍为口。”《灵枢·五阅五使篇》说:“口唇者,脾之官也。”说明口唇与脾的关系密切。口,指口腔;唇,环绕于口,为口之外围组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化生气血充足,外荣于唇,则唇色红润。口为消化道的最上端,饮食由此进入消化道。睥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津液得以上承,可泌涎液以助消化。可见口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之功能,故《灵枢·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而脾的病变也常累及于口,如《医学正传》说:“脾热则口甘”,《证治准绳》也指出:“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
2.口与肝的关系
肝经的支脉环唇内,其筋脉络于舌本,其经气上通唇舌。若肝的功能失常也易引起口腔的病变。《素问·痿论》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此外,《丹溪心法》、《医学入门》、《景岳全书》均提出“肝热则口酸”的病症。
3.齿与肾的关系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之经脉,上系于齿,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肾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说明正常情况下,肾气的不断充盛和自然衰减影响着齿的变化。故可通过齿的变化测知肾中精气的盛衰。反之,肾脏的病变也常引起牙齿的病变。如《素问·痿论》说:“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直指方》也指出:“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虚热则齿动。”
4.齿与胃肠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挟口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因此说胃肠之腑气通于齿,而胃肠功能失常,则易引起口齿的病患。
(四)鼻与脏腑的关系
1.鼻与肺的关系
肺开窍于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指出了肺与鼻的关系。鼻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通,故称鼻为肺之窍。鼻的通利有助于肺司呼吸;而鼻窍的通畅以及司嗅觉的功能又依赖肺气的通调,故《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可见肺与鼻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配合,两者相互协调,则肺气宣畅,呼吸平和,鼻窍通利,能知香臭。若肺气虚或外邪犯肺,可致鼻窍发生病变。
2.鼻与脾胃的关系
睥胃属土,位主中央,鼻在面之中央,故为脾胃之外候。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于睥之气血的滋养;睥与胃相表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故鼻与脾胃的生理关系也很密切。当脾胃有病时,常影响于鼻,《素问·刺热篇》有“脾热病者,鼻先赤”之说。在临床上常有用鼻来候脾病的,如“脾风鼻黄,脾热鼻赤”。
3.鼻与肝胆的关系
肝主升,主动,主散,为风木之脏,易气郁化火,风火相煽,易助肺燥,产生鼻腔干燥及鼻窍出血。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頞、鼻俱得健康。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经頞犯鼻,则可致鼻渊,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颊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肝胆火热有关,即木火刑金而犯鼻。
4.鼻与肾的关系
肾藏精,主纳气,鼻的生理功能健旺有赖于肾之精气的供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的门户,肺完成司呼吸功能要依靠肾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故它们之间的生理关系是密切的。如肾虚阳气之根不固,则易发生鼻病,《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指出了肾脏虚损引起的嚏证。
5.鼻与心的关系
心与鼻的嗅觉功能有一定关系。《难经·四十难》说:“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素问·五脏别论》说:“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可见心与鼻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
(五)耳与脏腑的关系
1.耳与肾的关系
耳为肾之外窍,耳的生理功能是由肾所主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篇》又说:“耳者肾之官也”,明确指出了耳与肾的关系。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精亏损,肾气不足,则耳受其累,如《灵枢·海论篇》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济生方·耳门》亦指出:“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此外,通过观察耳的色泽及形态变化可判断肾中精气的盛衰,《医学心悟》首卷即指出“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可见肾与耳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相关的。
2.耳与心的关系
心寄窍于耳,耳与心在生理功能上有一定的联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缪刺论》指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在《医贯》中又有“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则更为详尽地指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又说:“耳属二脏之窍也。”二脏者心与肾也,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这都说明心与耳的生理关系。若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则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心肾不交亦能使听觉混乱,出现幻听。
3.耳与肝的关系
肝气通于耳,是说肝主疏泄而其性升发,疏泄适度,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若肝气不足,失其疏泄,则清窍失养;若肝气有余,升发太过,气机逆乱,则清窍壅塞,均可出现耳之病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目允无所见,耳无所闻。”又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4.耳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经络相互络属,其生理、病理变化关系非常紧密,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常易循经上逆于耳而为病。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医学心悟》也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5.耳与睥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液,且脾主升清。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濡养而功能健旺。若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上奉于耳,则耳的功能失常而为病;若湿浊困遏于脾,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也可导致耳的病变。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赃……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
综上所述,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对延缓容颜衰老、保持健美体型、预防损美性疾病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保持容貌美、形体美,必须顾护脏腑之阳气和滋养脏腑之阴精,以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