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之肤色及面色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并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五脏关系密切。《内经》将五色归属于五脏。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指出:“肝为牡藏,其色青”;“心为牡藏,其色赤”;“脾为牝藏,其色黄”;“肺为牝藏,其色白”;“肾为牝藏,其色黑。”人的面色由于个体禀赋、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工作条件的不同,而有偏青、偏红、偏黄、偏白、偏黑等区别,但总以明润含蓄为佳。《内经》在五脏分主五色的基础上,提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以正常人之面色应是光洁润泽,滑嫩细腻,它是五脏精气旺盛、气血充盈、荣华于外的征象,色与泽相合才称得是容颜美。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多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种色与泽的有机结合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色泽美。后世医家也以此为标准,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而美面饰容,祛除面部斑痣、皱纹,使面部红润光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