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常见碍容性疾病 > 正文
  • 皮肤瘙痒症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14-02-09 10:03:15
  • 核心提示: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而皮肤瘙痒症则是指仅有皮肤瘙痒感而无任何原发性皮肤损害的一种主观感觉的疾病。中医称风瘙痒,《外科证治全书》称“痒风”,指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而皮肤瘙痒症则是指仅有皮肤瘙痒感而无任何原发性皮肤损害的一种主观感觉的疾病。中医称风瘙痒,《外科证治全书》称“痒风”,指出其特点为“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已”。其中泛发性即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在搔抓后,皮肤会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而影响美容。局限性皮肤瘙痒症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本节只阐述全身性皮肤瘙痒症。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初起,多由风热、湿热之邪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继之,风热、湿热蕴久则气滞血瘀,还可化火生燥,或病人平素情志不舒,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产生瘙痒。在《内经》有名的“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这里把痛与痒并列,归属于心神病变,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痛觉与痒觉均与人的心神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某些内部疾病如糖尿病、阻塞性黄疸、尿毒症、何杰全氏病、胆囊炎、龋齿以及部分胃肠等疾病,及外界气候刺激、化学刺激等因素有关,属于神经功能性障碍皮肤病,可在情绪紧张、忧郁、焦虑和激动的情况下发病或促使病情加重。此外,皮肤瘙痒症尚与内分泌障碍、性激素分泌减退、某些药物或食物过敏、酗酒、肠道寄生虫等亦有一定关系。

      (二)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皮肤初无损害,以后由于过度地搔抓刺激,而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化、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

      自觉症状为阵发性瘙痒,多以晚间为重,难以忍受。患者常要连续激烈地搔抓,直至皮破血流,感到疼痛时方住手。瘙痒时间短的只有数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之久。

      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或胃纳不佳。  

      2.临床辨证

      (1)风热血热证:一般以年轻者为多,病属新起,如被褥太暖,可以引起发作或使瘙痒加剧,苔薄黄,脉滑或滑数。

      (2)血虚肝旺证:一般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久,如情绪波动,可以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苔薄质红,脉细数或弦数。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

      ①风热血热证:宜疏风清热凉血,方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②血虚肝旺证:宜养血平肝,祛风润燥,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加减法:夜不安寐者,上二方均可加五味子、夜交藤等。

      (2)成药验方

      ①抵痒汤:防风、生地、地肤子各30g,苦参、白鲜皮、紫草各159,蝉蜕、杏仁、僵蚕各l09。瘙痒甚者加刺蒺藜15g,白鲜皮加至30g;心烦不眠者加栀子、炒枣仁各15g;皮肤粗糙肥厚、色素沉着者加桃仁、红花、蕲蛇各10g。

      ②活血祛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g,蝉衣、甘草各6g,瘙痒甚者加穿山甲、皂角刺;皮肤肥厚者加姜黄、莪术;日久不愈者加炒三棱、苏木。用于皮肤瘙痒无度,晚间较甚,多限于受压部位,搔抓之处,可见暗紫色条痕,日久则呈暗褐色者。

      (3)西药

      ①抗组织胺药与镇静药,可选用非那根、安太乐、安定等,还可使用钙剂、硫代硫酸钠、维生素C等,对于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痒感不能控制时,可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也有疗效。

      ②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顽固者可用性激素治疗。男患者可用丙酸睾丸酮,女病人可用乙烯雌酚制剂。

      ③冬季瘙痒症皮肤干燥者可用维生素A。

      ④有继发感染者可给抗生素。    

      2.外治

      (1)中药

      ①苦参酒、普癣水、九华粉洗剂外搽,任选一种。

      ②皮损有湿疹化者,用三黄洗剂外搽,1日4~5次;苔藓化者,用黄柏霜外涂,1日3次。  

      ③祛瘀散填脐疗法:红花、桃仁、杏仁、栀子各等分,研细末,加入适量冰片,用蜂蜜或凡士林调成稀糊状。使用时将其摊成3cm×3cm×1cm大小饼块,直接填脐上,再用敷料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

      ④盐泔水外洗:食盐100g,米泔1000ml,煮沸5~10分钟,待温,用消毒毛巾搽洗,每日2次,每次1~3分钟,疗效较好。

      (2)西药:主要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痒感,常用外用药有1~2%石炭酸,1%麝香草酚,1%薄荷脑等溶液、酊剂、乳剂等。

      3.针刺

      (1)体针: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承山等穴,每次选2~4穴,每日l次,留针20分钟左右,10次为1疗程。

      (2)耳针:取耳穴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及敏感点等,每次选用2~3穴埋针,双耳交替,5~7天轮换1次。

      (四)日常养护

      1.忌饮酒类,少吃鱼、虾、蟹等发物,多食蔬菜水果,控制浓茶、咖啡等饮用量。有内脏病变者应积极治疗。2.生活有规律,精神要放松,忌恼怒忧虑,调摄寒温,避免冷热刺激。

      3.内衣尽量不用化纤织品,以棉织品为好,应柔软宽松,以减少局部摩擦。

      4.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及热水烫洗,不使用硷性强的肥皂洗澡,不接触其他化学物品如化肥、农药等。

      5.保持大便通畅,有习惯性便秘者应加以纠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