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又称疤痕、瘢痕疙瘩,俗称蟹足肿,乃疮疡、创伤等痊愈后留下的皮肤缺损。这类瘢痕若发生在头面部则严重的妨碍美容,其中挛缩形成瘢痕还能严重地影响功能。
(一)病因病机
《太平圣惠方》说:“夫瘢痕者,皆是风热毒气,在于脏腑,冲注入肌肉,而生疱疹,及其病折疮愈,而毒气尚未全散,故疮痂虽落,其瘢犹黯,或凹凸肉起,宜用消毒灭瘢之药以敷焉。”据此,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伤、手术、烧伤、粉刺、古代还有天花以及搔抓等刺激,毒气尚未全散,肌肤疏泄失畅,气血瘀滞而致,并常与先天禀赋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瘢痕是各种创伤愈合的必然结果,是机体对创伤保护性反应的最终结局。它主要由致密胶原纤维组织组成,内含少量神经末梢,纤维束排列紊乱,表面覆盖一层脆弱的新生上皮,质地硬,没有正常皮肤的弹性、色泽和纹理,无汗腺汗管,因而缺乏应有的生理机能和正常形态。瘢痕疙瘩的发生还与人的体质有关。
(二)临床表现
瘢痕高出皮面,病变一般超出原来创口范围,边缘有不规则的爪状突起,形如蟹足,故名蟹足肿,或形如蜈蚣,有的呈小片状或条状,色暗红或紫暗或粉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较硬,表面光亮。局部微微作痒,阴雨天较重,病程较长。可逐渐增大,或长期保持原状,很少自行萎缩。
此外,发生于面部的还有一种凹陷瘢痕,常见于天花或痤疮愈后,呈散在性小凹陷,俗称“麻子”,严重地影响容貌美。
(三)治疗方法
瘢痕以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为可靠,对新鲜瘢痕、增生瘢痕和瘢痕疙瘩也可应用药物保守疗法和其他疗法。
1.内治
(1)中药: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可选加鸡血藤、郁金、三棱、莪术、蜈蚣、山慈姑、夏枯草、血竭等,或选用血府逐瘀汤、大黄廑虫丸等加减,对寒凝血瘀者用散结灵片(胶囊)。
(2)西药
①口服曲尼司特对面部瘢痕有效。
②对于面积较小的陈旧性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用醋酸去炎松混悬液加2%普鲁卡因,以1:3的比例混匀后,于瘢痕组织内每隔0.5~1cm分点注射,每点注射量依据瘢痕范围、一次注入量而定。每周或每两周注射1次。去炎松一次注射量不能超过20mg,可连续应用半年。国外专家认为:本药可抑制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干扰纤维增生过程,加速胶原退化,治疗增生性瘢痕有效率达92%。但需注意,不要把药液注入到正常组织内。用药后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不调,停药20天恢复,男性病人可出现阳痿,但发生率很低。
③有报告用N-乙酰羟脯氨酸El服可使大部瘢痕疙瘩变软变平。
2.外治
(1)中药
①黑布药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老黑醋2500g,五倍子860g,金头蜈蚣10条,蜂蜜180g,梅花冰片3g。
制用法:用砂锅盛黑醋火上熬开30分钟,加入蜂蜜再熬至沸腾状,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撤入,边撤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撤完后即改成文火熬成膏状离火,再兑入蜈蚣粉和梅花冰片粉搅匀即成。清洁患部皮肤后外涂此药2~3mm厚,用黑布或厚布盖上,2~3天换药一次。
注意事项:贮备时一定勿用金属器皿,使用时也不要用金属器械涂药。
②玉屑膏(《圣惠方》):治面上瘢痕。玉屑60g,细研,密陀僧60g,白附子60g,生用,珊瑚60g,细研。研成极细末,和匀,每次用药粉6g,以真牛酥调匀,夜卧时涂面,旦用温浆水洗之。
③治瘢痕凸出方(《千金要方》):鹰屎白30g,衣白鱼27个,共为末,蜜和以傅,日三五度良。《卫生易简方》加入白僵蚕,三药等分为末,面膏和涂,灭一切疮瘢痕。
④灭瘢痕方(《千金要方》):白附子、杜仲、细辛各15g,辛夷30g,鹰屎白3g。上药捣为粗末,以酒100ml浸1宿,以羊脂300ml微火煎,候酒欲尽,绵滤去滓,再煎成膏,于瓷合中盛,以傅瘢上,日三五度妙。治一切疮,差后赤黑瘢痕不灭,时复痒不止。
(2)西药
①治疗小面积新鲜瘢痕时,用含有类固醇的软膏涂抹于瘢痕处,若辅以加压包扎,效果则会更好。
②含有肝素钠的海普林软膏及喜疗受软膏外搽也均有一定的疗效。
③放射疗法:本法适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蟹足肿和瘢痕切除后为防止瘢痕复发的病例。可采用大剂量法或分次的“X”线和镭放射疗法,照射后可使病变组织变平,新生血管消失。一般对健康组织危害极小,无并发症。
3.按摩
(1)对于小范围的新鲜疤痕,可用手掌大鱼际按揉疤痕局部,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
(2)生姜摩擦法:生姜切片,轻轻摩擦瘢痕疙瘩,可以阻止其肉芽组织继续增生。
由于瘢痕处皮肤的感觉较正常皮肤的感觉迟钝,因此,按摩时用力要适当,防止损伤。最好先用热水浸泡以后再进行推拿按摩,以增强治疗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