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皮肤油腻、发痒潮红,或起白屑,好发于头面部的皮肤病,中医习惯将发于面部的称为“面游风”,发于头部的称为“白屑风”,也有将两者合称为白屑风者。如明代《外科正宗·白屑风》说:“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外科真诠.白屑风)说:“白屑风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根据以上描述,本病类似现代医学的皮脂溢出症和脂溢性皮炎。
(一)病因病机
《外科真诠》认为此病“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而《医宗金鉴》则认为此病“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由风热血燥所致者,表现以干性型为主;由肠胃湿热所致者,表现以湿性型、玫瑰糠疹型为主。
现代医学对皮脂溢出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有关,特别是青春期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使皮脂腺分泌过多。其他如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以及平时油脂、糖类摄入过多或多食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的继发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20~40岁最多见。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皮损形态多样,常见者有以下三种类型:
1.干性型: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有弥漫而均匀的粉状干燥性脱屑,若发生在头皮可堆叠很厚,梳发或搔抓时纷纷下落,往往毛发干枯,伴有脂溢性脱发。
2.湿性型: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气,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病变主要在头面部的眉弓、鼻唇沟、耳前后、颈后、背部、腋窝等处。常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重者泛发全身。
3.玫瑰糠疹型: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色斑片,上有油腻性脱屑,中心皮肤有时正常。主要分布在胸背、肩胛及腹股沟,有时糜烂流滋而类似湿性型表现,同时在耳廓内有油腻性脱屑,对本型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
①干性型治以祛风清热,养阴润燥,用消风散、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当归、生石膏、蛇舌草、生山楂、侧柏叶、土大黄、车前草、虎杖。
②湿性型宜清热化湿通腑,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生大黄、苦参、茵陈蒿、蛇舌草、生苡仁、车前草、生甘草。
③玫瑰糠疹型:上二方中加龙胆草、胡黄连。
加减法:燥痒鳞屑多者加苍耳草、小胡麻、何首乌等。
(2)成药验方
①三黄丸4.5g,口服,每日2次。
②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2~3次吞服。
③乌蛇止痒丸,适用于干性型白屑风。
④脂溢性皮炎经验方(引自《青少年颜面部常见病的防治与中药美容》):生苡仁50g,银花、生地各15g,白鲜皮、菊花、丹皮各9g,炮山甲、白蒺藜各6g,黄柏、荆芥各4.5g,黄连、甘芋各39。水煎服,每日1剂。
(3)西药
①抗组胺药:选用这类药物的目的是止痒,如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等,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均可,必要时可配用镇静剂,如奋乃静、水合氯醛等。
②维生素B族:一般用B2、B6或复合维生素B,尤其是维生素B族缺乏者用之效佳。
③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急性发病,皮损广泛,可酌情口服强的松,但宜短期用药。
此外,若有继发感染可用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配合治疗。
2.外治
(1)中药
①头皮部可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1日3次。
②面部用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1日2次。
③湿性型和玫瑰糠疹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
④白屑多而痒者,用白屑风洗方,水煎温洗患部,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⑤无糜烂渗出者,可用苦参酒、摩风膏外搽。
⑥结痂多者,用5%硫磺软膏外涂,1日2~3次。
⑦油腻多者,可用透骨草30g,皂角刺、侧柏叶各60g煎水外洗,3天洗1次。
⑧头屑多或干燥性皮损,可用王不留行60g,苍耳子30g,明矾9g煎水洗头。
(2)西药:原则为去脂、杀菌、消炎、止痒,可用1%~2%雷琐辛酊剂,或氯柳酊和5%硫磺霜等交替外用,每日早晚2次。
奎宁水外搽能抑止头皮发痒,去除头屑。
(四)日常养护
(1)洗头不宜过勤,一般5~7日1次为宜。洗头时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可用中性肥皂或硫磺皂。
(2)注意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和酒。食用辛辣鱼腥食物过多可使皮肤瘙痒加剧;饮酒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亦可加重皮肤发痒。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脂肪,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而加重症状。必要时用安体舒通或用番泻叶5~8g冲开水100~200ml。如发生腹泻可减量或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