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常见碍容性疾病 > 正文
  • 耳目部常见碍容性疾病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14-02-09 09:05:53
  • 核心提示:一、旋耳疮  旋耳疮,现代医学称为外耳湿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见于婴幼儿,而慢性者因反复发作似月之盈亏,故又名月蚀疮。如《诸病源候论》说:“月蚀疮生于两耳…&

    一、旋耳疮

      旋耳疮,现代医学称为外耳湿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见于婴幼儿,而慢性者因反复发作似月之盈亏,故又名月蚀疮。如《诸病源候论》说:“月蚀疮生于两耳……月初则疮盈,月末则疮衰,以其随胜,因名之为月蚀疮也。”月蚀疮多见于青少年,有碍于美容。

      (一)病因病机

      月蚀疮多因旋耳疮急症时瘥时发,缠绵不愈,风热湿邪久羁,外损肌肤,内耗阴血;或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不足,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发为旋耳疮慢症病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过敏性疾病,多数由于某些食物、肠道寄生虫、慢性感染病灶如龋齿、或自身敏感所致的过敏性皮炎。

      (二)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发生在耳后折缝处及外耳道,亦可延及耳下四周。多由急性旋耳疮久延不愈转化而成。多见于少年。病程长,症状反复难愈。

      耳部患处瘙痒,皮肤粗糙、增厚、皲裂,或表面有鳞屑,病损位于耳道者,可见耳道狭窄。  

      全身或见纳差,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缓弱等脾胃虚弱之证。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健脾扶正,养血祛风,用四物消风汤。亦可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再加祛风  止痒之品。

      (2)成药验方

      ①有急性表现者用龙胆泻肝丸(片)口服。  

      ②病情稳定期可用参苓白术丸口服。

      (3)西药

      ①可用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如夜间剧痒,可于晚餐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②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0.2g和维生素B620mg,每日3次。  

      ③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如安定2.5mg,每日3次。

      2.外治  

      (1)中药  

      ①碧玉散麻油调敷。

      ②紫连膏外搽。

      ③连蛤散:黄连、蛤粉、海螵蛸、青黛、雄黄各3g,枯矾1.5g,冰片0.3g。共为细末,麻油调敷。

      (2)西药

      ①0.5%强的松霜外搽。

      ②皮康霜外搽。  . 

      ③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针灸:选翳风、合谷、曲池三穴,每日l次,急症用泻法,慢症用补法。  

      (四)日常养护

      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损伤耳道,诱发本病。

      2.避免易致敏的食物,忌食辛辣炙焯、香燥、油腻之品及鱼、虾等发物。  

      3.积极治疗引起旋耳疮的原发疾病,如化脓性中耳炎、龋齿等。

      二、耳部冻疮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暴露部位,如耳部、面部、手足部等,尤以耳部为多见。冻疮破溃后可留有色素沉着和疤痕,且常在冬季复发,故发生在耳部、面部等的冻疮常常影响美容,耳部冻疮的因机证治也适用于其他部位的冻疮,故其他部位冻疮的治法可参照本文。

      (一)病因病机

      冻疮多内由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不能畅达耳廓及四末,或严寒季节静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外由严寒低温,暴露于外的耳廓、面部及四肢末端遭受严寒侵袭,以致气滞血凝而成冻疮。久处寒冷潮湿多风的环境则更易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患病皮肤受寒冷刺激而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痉挛收缩,使局部血供受阻,皮肤缺血缺氧,加之局部血流不畅,血管郁血,血浆渗出于皮下组织中而导致局部红肿,皮肤瘙痒甚至破溃而形成冻疮。

      (二)临床表现

      病初表现为局部紫红色的水肿性红斑,甚则肿胀,并有灼热瘙痒之感,尤其夜间在被窝中受暖后更甚,重者有大小不等的肿块上继发的水疱。由于耐不住地搔抓,常使水疱破溃,流出黄白色液体而形成溃疡,疼痛难忍,随着气温的回升逐渐结痂而愈,愈后常留有色素沉着和疤痕。  

      病程缓慢,春暖时即愈。复发明显,每于冬令在原发部位复发。可伴有肢端厥冷。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

      ①轻证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可用桂枝加当归汤加片姜黄、鹿角片。若四肢厥冷、畏寒明显者加熟附片、党参以益气温阳;若气血不足加黄芪、阿胶、鸡血藤、倍当归以补益气血。  

      ②重者治宜温经散寒,调补气血,用当归四逆汤、人参养荣汤加醇酒煎服。

      ③破溃者治宜托里解毒,用内托黄芪散加银花、连翘等。

      (2)西药:口服扩血管药物,如烟酸50mg,日3次;硝苯吡啶20mg,日3次,能增强皮肤血流,对冻疮有防治作用。

      2.外治  

      (1)中药  

      ①仅红肿者,可用辣椒酊、红灵酒、樟脑酊或冻疮膏、绿药膏、或冻疮未溃药水等外搽,并轻揉按摩,每日2~3次。

      ②溃烂者,可用马勃膏、生肌玉红膏外敷;若疮面已感染而有脓者,以九一丹提脓去腐,外盖生肌玉红膏。

      ⑧溃久不敛者,可用卵黄油或生肌散撤布。  

      (2)西药

      ①未破溃者用10%樟脑软膏,或酒精,或松节油每日外涂患处。

      ②已破溃者用0.1%利凡诺液,或红霉素软膏,或新霉素软膏外涂。

      3.艾灸:每晚睡前在冻疮部位用艾条悬灸,使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自觉有温热舒适之感。每晚1次,10次为1疗程。此法温通气血,适用于冻疮初期未溃者。此外,对预防冻疮亦有良效。

      (四)日常养护

      1.加强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坚持冷水洗脸、泡手。  

      2.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尤其是已患过冻疮的部位。  

      3.受冻后不可立即放入热水中浸泡或用火烤。  

      4.对已患过冻疮的部位暑天用独活膏敷贴或选用生大蒜、生姜等轻轻摩擦患处,至皮肤发热即可,若起水泡,则用针挑破,使水液流出。

      三、上胞下垂

      本病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睢目。又名侵风、目睑垂缓。症重者,《目经大成》称为睑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西医称为上睑下垂,又称眼睑松解症、萎缩性眼睑下垂,属眼睑真皮弹力纤维病。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对美容十分不利。

      (一)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说:“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肝之外候。然则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上荣于目也。

    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故本病的发生,多因气血不足,荣卫不和,致肤腠开疏,感受风邪,客于上胞而低垂;或脾气虚弱,阳气不升,睑肤约束无力而致。亦有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致脾阳不足,肉轮失养。此外尚有肝虚血少,风客于胞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者。

      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先天型和获得型。先天型多因眼睑皮肤的弹力纤维组织发育上的先天缺陷,常为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可找到其他患相同疾病的患者,也有家族史不够明显者。获得型是由于眼睑皮肤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导致皮肤松弛萎缩。

      (二)临床表现

      本病属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双眼上胞下垂,终日不能提举,胞睑不红不肿,眼珠如常,但视物时需仰首皱额,甚至须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日久则额皮皱起,眉毛高耸。

      属后天性者,发作有慢性与急性之分。起病缓慢者,双眼上胞下垂,时轻时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重者伴有视一为二,倦怠无力,吞咽困难等症。发病急者,除常见单眼上胞下垂外,多伴有眼珠外斜,视一为二等症,西医称之为麻痹性斜视,若同时见有偏瘫、口眼歪斜,则为中风之风中经络。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施治

      ①先天性上胞下垂,治以温补肾脾之法,可用右归饮加人参、白术。  

      ②后天性上胞下垂,治以升阳益气之法,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西药:治疗原发病,并大量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等。  

      2.针灸

      (1)针刺法: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髂,并配用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灸法:艾条在上眼睑至前额部来回悬灸,至局部红晕,自觉温热舒适,约20分钟。施灸时小心艾灰勿掉落烫伤皮肤。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按摩

      (1)抹眼睑:见《保健美容·明目》。

      (2)推前额:四手指并拢伸直,指腹置于眉上,向上推前额而带动眼睑上提,一推一松为1次,反复100次。操作时用力适中,上推幅度以眼睑上提不遮着瞳孔为宜,推动速度由慢而快,每晚卧前1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宜长期坚持,即使病情已改善者,仍需按摩,以防复发。

      (3)点三里:每晚卧前,用两中指点按膝下足三里穴,用力适中,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点按60次。

      4.气功:运目功:每晚睡前,盘膝端坐于硬板床上或地毯上,两手相叠按放于小腹处,自然呼吸,全身放松,至丹田部产生气感后,两手分开变剑指,提气点按目下承泣穴,先左手剑指由左侧之承泣、瞳子髂、丝竹空推按至阳白穴,同时吸气。再剑指随呼气由阳白、攒竹、睛明推按至瞳子髎穴。意随气行,气随手动,同时眼珠随手转动。再用右手同前法,如此为1次。重复上述动作9次。收功时,两手剑指变掌轻压两眼,静养片刻。

      5.其他疗法

      (1)神经干电刺激疗法:眼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迹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即面神经的分布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5日,再行第2疗程。

      (2)先天性上胞下垂,可行上睑下垂矫正术以整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