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胃肠间质瘤——一种本世纪初才定名、读上去有点拗口、发病数越来越多的肿瘤,虽是"新人报到",却相当有风格:常表现为吐血不止,不少患者会被误诊为溃
核心提示:胃肠间质瘤——一种本世纪初才定名、读上去有点拗口、发病数越来越多的肿瘤,虽是"新人报到",却相当有风格:常表现为吐血不止,不少患者会被误诊为溃疡出血;肿瘤属性几乎全部都为恶性等。
胃肠间质瘤——一种本世纪初才定名、读上去有点拗口、发病数越来越多的肿瘤,虽是"新人报到",却相当有风格:常表现为吐血不止,不少患者会被误诊为溃疡出血;肿瘤属性几乎全部都为恶性;会像割韭菜一样,割了又长,长回来的肿瘤往往还更扎实;靶向药物存在耐药问题……
好在经过多年摸索研究,攻克它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方法,大部分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甚至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詹文华教授、张信华博士
屡屡呕血原来患了胃肠间质瘤
辉叔是医院急诊室的"熟客"了,每次来"报到"原因都一样——呕血不止,一次能呕出七八百毫升。原以为是天气寒冷导致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没想到胃镜、胶囊内镜折腾个遍都没找到明显的出血点,也没发现静脉曲张。辉叔在屡屡止血成功出院又反复入院好几次后,一次CT检查才发现真正的端倪:腹部长了个大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胃肠间质瘤,原来是肿瘤的黏膜溃疡导致的大量出血!
手术后,医生告诉辉叔,尽管他的肿瘤很可能是高度恶性,但由于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时,有两项指标CD117和CD34同为阳性,他可以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现在多年过去了,辉叔依旧活跃在工作岗位上,日子过得与正常人无异。
事实上,像辉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对于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病人来说,尽管这个恶性肿瘤开始时让他们万念俱灰,但进行靶向治疗后,再晚期的病人也可能获得相当长的生存期。
诊断:易与消化道疾病相混淆
"很多医护人员都对这个瘤‘蒙查查’,这是因为胃肠道间质瘤是本世纪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名词,现在针对它的诊治指南每年会更新两次,说明它越来越受重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詹文华教授介绍,过去的大半个世纪,胃肠道间质瘤长期被误认为是来源于平滑肌的肿瘤,被称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研究发现,间质瘤的发生与胃肠道一种间质细胞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受到特定基因突变的"连累",此基因突变能活化人体内的一种酶,从而导致间质瘤细胞不断增殖生长。
"随着胃肠间质瘤逐渐被认识,病例数也比过去大幅度增加。男女罹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机会大致相等。"专家介绍,发病的中位年龄是58岁左右,多数发生于40~80岁之间,儿童患此病者较为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发生于胃部,大约占60%~70%,其次是小肠,占20%~30%,结肠和直肠仅占5%。"体积较小的间质瘤(2cm以下)常无症状,通常是体检、内窥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发现的。随着瘤体的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黑便和贫血,这些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