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放射性核素(即同位素)检查骨与关节主要是将能被骨与关节浓聚的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由于病变,血屏障受到破坏,放射性核素在病变部位如血管增生
放射性核素(即同位素)检查骨与关节主要是将能被骨与关节浓聚的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由于病变,血屏障受到破坏,放射性核素在病变部位如血管增生、血管壁缺损、反应性水肿、代谢增高、细胞外间隙增大等部位浓积。通过扫描机γ照相机测,记录出所放射出的γ射线脉冲,使骨关节显影,发现病变部位放射浓度增高区,以助诊断定位。
1)特点
(1)对病变高度敏感,能及早显示病变。
(2)可显示骨关节形态、定位,并反映局部骨代谢和血供情况。
(3)简便安全。
(4)有其局限性 可较早反映骨骼病变,但分辨力及特异性不高,对孤立的局限放射性增高区不能明确诊断。
2)应用情况
(1)常用方法 ①γ照相 体外显象,一次成象。②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可提供三维信息,直接测量组织与脏器内放射性浓度,高定量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保证。此型断层分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二类。前者所使用放射源为发射Υ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后者则采用回旋加速器生产能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显象。③闪烁扫描(Scintillation Scanning)为旧式放射性闪烁显象,质量不高,成象慢,现已不用。
(2)显象剂 对骨关节应用要术γ亲骨性强;②血液清除快;③γ射线能量适当,对人体辐射量小; ④易制备。
现常用99mTC标记的磷酸化合物(M.D.P)。进入骨骼后,有病变时,只要有血供代谢或旺盛或低下时,既在病变处显示异常。溶骨区呈冷区,显象剂减少,骨质修复、新骨形成则出现热区,显象剂沉积增多。
(3)显象表现①骨动态显像,正常有血流相(灌注及通畅情况)、学池相(血流分布)及延迟相(代谢活性),均属异常。②骨静态显象,局部核素增高(热区)或减少(冷区)既为异常。③影响因素,局部供血丰富,核素增加,显象增强。骨生长活跃或新骨形成时,核素亦增加。
(3)读法高知①对称性和均匀性清晰度降低或增高不能认为是正常。②对比度受不同病变因素而有影响。如全身性骨质疏松、肾功受损,血中显象剂清除延迟,对比度降低。骨并节炎、甲亢、高钙血症等,清除迅速,则对比度增高。③正常骨各部位浓集量多有不同,一般扁平骨较长清晰,长骨骺端较骨干浓聚多。故颅、胸、肋、髂骨及大关节显象清晰。④靠近γ照相机的组织集积而鲜明显象,故前位与后位显象不同。
(4)应用情况 用以判断肿瘤边界、跳跃病灶及转移骨肿瘤。对骨的转移瘤右在X线出现征象前6—18月即可有异常征象。
良性骨肿瘤摄取核素比正常骨增多,患部放射性浓集,但不超过恶性肿瘤的表现。恶性骨肿瘤摄取核素高,显示血池相局部充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