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心血管 > 正文
  • 年轻人心梗发作风险更高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7 15:24:29
  •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尽管心梗的发病高峰是60~70岁,但年轻患者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中青年通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为前途打拼经常体力透支,加上缺乏运动、饮食油腻、
    核心提示:尽管心梗的发病高峰是60~70岁,但年轻患者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中青年通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为前途打拼经常体力透支,加上缺乏运动、饮食油腻、环境污染、吸烟等原因,这是发生心梗的基础。
      由于冠心病人增多,我国的急性心梗患者也在增多,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专家说,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人心梗发作风险更高,因为缺乏缺血预适应,没有侧支血管供血的代偿,一缺血分分钟会致命。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急性心梗患者没有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为此,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实施《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规范心梗的救治。

      年轻人突发心梗更易致命

      专家介绍,尽管心梗的发病高峰是60~70岁,但年轻患者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中青年通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为前途打拼经常体力透支,加上缺乏运动、饮食油腻、环境污染、吸烟等原因,心脏血管内膜受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是发生心梗的基础。当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诱因时,如持续熬夜、过度疲劳、酗酒等,就会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发作心梗的风险性和致命性更高。专家说,老年心梗患者通常有心绞痛病史,因为血管狭窄,可形成 “侧支供血”。当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时,较正常血管可通过侧支供血给狭窄血管,从而能发挥一点补偿作用。但年轻人首次发作心梗前,一般血管没有明显缺血预适应过程,因此心肌一缺血,就没有其他通路,更为致命。

      心梗患者容易被延误治疗

      当急性心梗发作时,时间最为宝贵。一般来说,从发病起到接受介入治疗、再灌注的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之内,越早越好。但实际上,大部分心梗病人从发病到介入治疗的时间都被延迟了。专家介绍,从临床上看,病人被延误的原因有:

      一是病人自己意识不强而延误了,不少患者发作了胸闷、胸痛之后,自觉不严重,总想熬过去,而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打120;二是病人被送去医院的路途上被延误了;三是到医院后未能第一时间接受治疗,有些医院的急诊医生缺乏相关知识,未能第一时间安排患者进导管室,有些情况则是患者筹不及医药费,或患者(家属)对医生不信任迟迟不敢下决定导致医生不敢轻易决定手术。

      专家强调,再灌注治疗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为此,如果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冠心病史的患者,一旦突然出现胸痛、心绞痛的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仍未缓解,就要警惕心梗了。此时应马上打电话给120,说明情况,争取可送到有心梗绿色通道的医院救治。在还没有到医院就诊前,病人应平卧休息,禁止各类活动,避免一切干扰。家属应尽量保持病人情绪稳定,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

      放支架后仍要坚持用药治疗

      专家介绍,根据统计数据,国内医院使用支架的情况比较正常,没有因为药物支架利润更大而一味滥用。药物支架和金属裸支架各有适应人群,应根据患者情况选用。

      药物支架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对于长病变、小血管病人更适用,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也建议使用。但对于血管较粗、病变短,再狭窄率不高的患者,则建议用金属裸支架。不能耐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肿瘤病人或近期需行外科手术的病人放支架时也建议用金属裸支架。

      专家还提醒,心梗患者放完支架后并非万事大吉了,还是需要坚持用药治疗。一些患者觉得病差不多治好了,吃那么多药不好,常自行停药。特别是广东地区的患者常认为西药毒副作用大,而吃中药不伤肝肾,常停掉西药改服中药。专家认为这些做法都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患者需要听从医嘱,规范用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