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无肉不欢?小心吃出冠心病!1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7 15:19:31
核心提示: 近十多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的冠心病明显增加,并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有六十万人以上,芬兰、意大利等国
近十多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的冠心病明显增加,并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有六十万人以上,芬兰、意大利等国,死亡率也很高,但日本、希腊等国,却不同,其死亡率相差达几十倍之多,我国城乡发病率也有很大不同。据科学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是多因素造成的,但饮食乃最主要因素之一。 专家表示,超过80%的冠心病是吃出来的!冠心病是怎么吃出来的呢? 吃出来的冠心病 一、胆固醇:在蛋黄、动物的脑子、内脏及某些贝壳类中胆固醇的含量较高,长期过量地食用这些食物会使体内“反馈调节装置”遭到破坏,造成平衡失调而堆积在组织,尤其是动脉壁中,终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二、脂肪:其中主要是动物油,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增高,因此,多食动物油也会促进冠心病的形成。而鱼类、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则不会引起动脉硬化与冠心病。我国普查结果表明,祖祖辈辈以渔猎为生的地方,冠心病发病率则很低(如我国舟山群岛)。 三、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果糖等,对血甘油三酯含量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某些肥胖者,当糖类用量增加,冠心病发病率也增高。 四、蛋白质: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植物性蛋白(如大豆蛋白)则相反。 五、维生素:其中较受重视的是维生素C与维生素B1、B2等,能治疗某些高胆固醇血症,并能将亚油酸转变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它会提高冠心病风险。这些维生素广泛地存在于绿色蔬菜、瓜果与谷物外皮之中。 六、微量元素与水质硬度:其中微量元素中尤其是铬和锰,缺乏它会形成冠心病,而这些元素在豆类、谷类、坚果、茶叶中含量匀较高。此外,碘也很重要,它有防止脂质在动脉壁沉着的作用,因此多食海带对预防冠心病也有好处。而钠、镉则对心血管系统有害,因此要少摄入食盐量。水质与冠心病发病率也有关系,硬水含较多的钙、镁离子,而软水则少。因此多饮硬水(尤其是矿泉水)对预防冠心病有好处。 七、其他膳食因素:如蔬菜的纤维素、果胶(苹果、桔子)、香菇、木耳、洋葱、大蒜均有增加胆固醇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体内胆固醇过高是致病主因 冠心病病因很多,但明确的一个很重要病因就是体内胆固醇过高。近年来人们大鱼大肉吃得太多,直接导致了冠心病发病的迅猛增加。这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法被及时代谢利用,而堆积到血管壁内,占据、阻塞血管腔,并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这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少部分由机体自身合成外,绝大部分从食物中来,如油炸食品、蛋黄、蟹黄和带鱼、鱿鱼,猪、牛、羊等肉类食物都含有非常丰富的胆固醇。长期摄入过量,必将极大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从粗茶淡饭变成了大鱼大肉,从逢年过节偶尔美餐变成了日日美味、天天"过年",结果使胆固醇摄入过量。”“越嚼越香”是富含胆固醇食物的一个很突出特点,如海鲜、动物油、肉类、油炸食品等。这种“香”的诱惑让很多人“着迷”,每餐非肉不食。中华民族多年的饮食习惯是以粮食、蔬菜、豆类为主,以肉类为辅,这是适合国人体质的膳食结构,对健康有利。而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几乎完全相反,使机体不能适应,其结果就是损害健康。 含胆固醇食物摄入是否过量,与每个人的日常运动量和年龄等因素相关。不管吃得多少,只要能使摄入量与机体的消耗量保持平衡,就不会危害健康。但就目前人们的膳食状况而言,富含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多已达到中等甚至重度体力劳动所需的摄入量,严重超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