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9 10:33:48
核心提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它属于脑出血中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绝大多数属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它属于脑出血中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病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少见病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以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
1. 头痛,一般较剧烈,甚至恶心呕吐,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死亡。部分出血后有抽搐发作。颅内动脉瘤在首次破裂出血后,如未及时适当治疗,病人还会再次或三次出血。每次出血都有较高的死亡率。
2. 颈项强直,颈部活动不利。
3. 发热,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后表现。
4. 视力模糊等甚至意识障碍。
诊断
1. 头部CT 诊断急性SAH准确率高,出血后3天内CT显示最清晰,1~2周后出血逐渐吸收,CT可显示阴性。加强CT不一定都能发现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2. 脑血管造影 是确定SAH病因的必要手段,应视为常规检查。尽早检查,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还是多发,有无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部分病人需多次造影才能明确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
1. 一般治疗 出血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头痛剧烈者可给止痛、镇静、降压,并应保持大便通畅。当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脱水治疗。
2. 尽早病因治疗 这才是彻底治疗的根本。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术,开颅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