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警惕糖尿病肾病在逼近 2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6 15:01:54
核心提示: 误区4少吃豆制品就可以预防糖尿病肾病
大量研究证明,低蛋白饮食十分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控制。但是,其关键在于控制摄入蛋白的总量,而不是单纯严格
误区4少吃豆制品就可以预防糖尿病肾病 大量研究证明,低蛋白饮食十分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控制。但是,其关键在于控制摄入蛋白的总量,而不是单纯严格限制豆制品的摄入。我们提倡优质蛋白(较好的动物蛋白)饮食为主,但不反对适当摄入植物蛋白(包括豆制品,其同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不含胆固醇),其前提是蛋白总量需要有效控制,优质蛋白至少占50%以上。 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足够的能量。平时吃的淀粉类食品,如大米和小麦是提供能量的“主力军”。但这两者都有一定比例的植物蛋白,如果再吃肉类,蛋白总量很容易超标。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是:用去蛋白的麦淀粉来代替一般的大米和小麦作主食,这样可以适当增加肉类等优质蛋白的摄入,又可以满足每天热量的需要。 (作者为上海华山医院肾内科李海明顾勇) 误区5糖尿病肾病是降糖药吃出来或胰岛素打出来的 对于长期服用降糖药或打胰岛素,不少病人顾虑重重,生怕使用降糖药会伤及肾脏,甚至认为糖尿病肾病就是这些药物引起的。其实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本身的发展过程。如果因畏惧药物伤肾而置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不顾,那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导致糖尿病肾病的最大元凶其实是高血糖,而稳定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前提和关键。 长期不控制高血糖极易引起肾脏改变,而持续损伤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关键。为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或逆转早期肾脏病变,建议尽早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控制在<7%。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肾功能减退时,推荐使用胰岛素降糖。同时由于肾脏对降糖药物的代谢及排泄减少,较易发生低血糖,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 (作者为上海仁济医院肾内科周文彦倪兆慧) 误区6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效药,治不治疗都会变成尿毒症的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说起糖尿病肾病,很多人认为治不治疗都会变成尿毒症。事实上,若能早期预防、早期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阻止和调慢糖尿病肾病走向尿毒症的时钟的。 糖尿病患者从确诊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同时就诊于内分泌科和肾病科,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如初次筛查未见异常,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 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严格控制高血压。血压升高或原有的高血压均会导致或加速肾脏病变的进展。同时,注意蛋白质的摄入,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不要摄入太多的盐,推荐食用植物油,减少肾脏负担。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比常人的肾脏更容易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损害,譬如药物、感染、接受手术、各种造影剂的检查等。如有以上情况,应至肾病科门诊接受咨询和建议。(作者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周益袁伟杰) 误区7糖尿病肾病尽可能晚透析 老严是一位有20多年“糖”龄的“老糖友”,近3年持续蛋白尿,现在血清肌酐已达500μmol/L左右,经常出现血压失控、恶心呕吐。医生劝他早点接受透析治疗,但老严一直不能接受,说是透析就如同吸毒,一旦“透上了”,不但终身依赖,而且距离生命的终点就不远了。那么,糖尿病肾病患者究竟该如何选择透析的时机呢?答案很明确——宜早不宜迟! 对于一般的尿毒症患者来说,肌酐清除率到了10~15ml/min就应该采取替代治疗了,而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的介入需要更早,一般在肌酐清除率到了15~20ml/min的时候,透析指征就具备了。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胃肠道症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者经常出现显著的心衰症状,则透析可以提前而不必过分考虑肌酐清除率。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以尿毒症症状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往往比其他患者要早而且严重,而透析(不管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能清除毒素,减轻症状,显著改善代谢异常,还可以减少短期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已有的医学研究证实,早透析比晚透析的生存时间要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