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来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在空气相对潮湿的沿海等地尤为高发。而且,湿疹还特别青睐那些有过敏体质的人,一旦这些人群对各种过敏原如尘螨、动物皮毛、花粉、某些食物等发生过敏反应时,就易发病。当然,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与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
激素类药膏用后易反复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陈丽云教授介绍,作为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湿疹主要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而且湿疹是一种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部分湿疹还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正因为病因极其复杂,所以也给本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湿疹、皮炎等病来说,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主动选择肤轻松、皮炎平等激素类药膏进行涂抹治疗,但陈丽云却表示,激素类药膏切不可随意使用,更不应该成为首选。“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使用了这类药膏后,虽然短期内瘙痒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皮疹或许也会迅速消退,但很快还会复发。而且反复多次后,患者的面部多容易出现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干燥、粗糙等症状,并逐渐转为‘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起来更加困难。”专家建议,在湿疹早期,患者不妨选择相对绿色、不含激素成分的中医药疗法,相对更加安全,疗效也颇为显著。
外感、内生湿热
为主要致病因素
陈丽云表示,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湿疹”病名,但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可以归于“浸淫疮”“湿毒”等范畴。或者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处叫“绣球风”等。
而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具体认识,则可以追溯到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了风、湿、热三邪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则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等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后至清代医家吴谦提出,“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中医对湿疹病较为全面的认识,即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醇酒厚味,或辛辣香燥、腥发刺激及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中焦失司,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两邪相搏,淫于肌肤。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病。 用药侧重清热、利湿、健脾
在现代中医临床上,对于湿疹的治疗主要是将内外治疗和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疗效。总得来说,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其实很多。而考虑到湿热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故用药方面尤为侧重于使用一些清热、利湿、健脾的中药。其次,针对不同证型的湿疹,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比如热盛于湿的患者,要以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为主;而湿重于热的患者,则以健脾利湿为主;脾虚血燥、肌肤失养的患者,则需要以健脾胃、养血祛风为主。另外,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采取内服、外洗、药浴、熏蒸、针灸等其中一种或几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对于一些顽固、易反复发作的湿疹患者,效果往往更好。
另外,中医历来强调辨证论治,对于湿疹的中药治疗也是如此。根据临床实践,湿疹经辩证后主要可以分为七型:风热相搏型、湿热内蕴型、风湿郁阻型、脾虚湿盛型、气阴两伤型、气血瘀滞型等。对此,陈丽云也特别强调,由于证型不同,所以患者在选配中药时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分型和体质进行选择,切不能盲目乱抓中药或者照抄别人的药方,还是应该请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处方。“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其实也在这‘辨证论治’之间。医师一般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治疗,同时,还能够有效针对个体患者的自身体质、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性格特点等再进行处方的调整,使得用药方面也更具有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辨证分7型。选择中成药
虽然我们常说“良药苦口”,但目前大多数患者往往会因为口服中药汤剂口感差、煎药麻烦、出门携带不便等因素而放弃中医药治疗。不过,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成药不断面市。中成药改善了传统中药汤剂的缺点,且也能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用药,已经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和青睐。为此,我们也请陈丽云将中成药辨证分型治疗湿疹经验,介绍给了大家:
【风热相搏型】
病因病机:风热袭表,客于肌肤而发疹。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皮损好发上部。
临床表现:发病迅速,身起红色丘疱疹,好发于身体的上半部,渗出较少,剧烈瘙痒,’昼轻夜重,常抓破流血。伴有口干思饮,小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见于急性头面部湿疹。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止痒。
常用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防风通圣丸、消风止痒冲剂、荨麻疹丸。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4周。
【湿热内蕴型】
病因病机:湿热相合,蕴结于体内,浸淫肌肤而成疮。
临床表现:起病急,皮肤起红斑水疱,掀热作痒,滋水浸淫,或糜烂结痂。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见于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
治疗原则:利湿清热。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一清胶囊、湿毒清胶囊、二妙丸、黄柏胶囊、金鸡胶囊。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后服用为好,连续服用1-2个月。
【风湿郁阻型】
病因病机:感受湿邪或湿热内蕴,复受风邪,充于腠理皮肤而发为本证。
临床表现:皮损为丘疱疹、水疱或丘疹,颜色淡红,可见渗出,结痂,瘙痒不止。舌质红,苔腻,脉濡或滑。本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汗疱疹、异位性皮炎。
治疗原则:祛风胜湿。
常用中成药:荆防败毒丸、肤痒颗粒。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后服用为好,连续服用I-2个月。
【血热风盛型】
病因病机:情志所伤,五志不遂则生热化火,热入血分血热生风。
临床表现:症见身起红丘疹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瘙痒,抓痕累累,夜间为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
常用中成药:消风导赤散、皮肤病血毒丸、当归苦参丸。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脾虚湿盛型】
病因病机:素体脾胃虚弱,或过失辛辣厚味腥发动风之物,生湿化热,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泛于肌肤。
临床表现:身体多发丘疱疹,颜色黯淡,渗液清稀,或有淡黄色结痂,反复不愈。伴有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本型多见于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亚急性湿疹。
治疗原则:健脾除湿。
常用中成药:胃苓丸、参苓白术散。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气阴两伤型】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肌肉皮肤失去荣养;或后天不足,营卫不固风湿热之邪留滞于体内,郁久化火伤阴,导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临床表现:皮损呈浸润性肥厚性斑片,色泽黯淡,瘙痒不止,肌肤干燥,粗糙,抓痕累累,伴有面色咣白,口干思饮,舌淡或红,舌苔少或光,脉细弱。多见于异位性皮炎,慢性湿疹。
治疗原则:滋阴除湿。
常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八珍冲剂。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1-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气血瘀滞型】
病因病机:久病不愈,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不能荣养肌肤或外邪久居,客阻经脉,瘀滞皮肤而皮损久发不愈。
临床表现:皮损色黯肥厚、色素沉着。甚则肌肤甲错,伴有面色晦黯,女子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舌质黯或有淤斑,脉细涩。本型多见于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祛风。
常用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府逐瘀丸。
用法用量:一般2-3次/天,I-2丸(袋)/次,饭前服用为好,连续服用2-3个月。
此外,陈丽云还补充表示,在临床辨证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只要正确辨证,按型用药,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值得一提的是,湿疹病因、病机虽然已经清楚,但是风、湿、热、毒、虚实之间往往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或多个证型兼杂,此时,就必须几种药物合并应用;有些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会有证型的变化,也必须根据证型的变化而变换用药,这些都必须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市民切莫自己“当医生”。湿疹最忌烫、抓、洗、馋
除了积极的配合医生接受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外,患者还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因为湿疹的致病原因多而复杂,治疗时间往往较长,所以患者不应中途放弃,也不要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又滥用激素类外用药物,以免使病情复杂化和慢性化。
另外,湿疹最忌烫、抓、洗、馋,换句话说,湿疹患者很怕刺激,但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搔抓,否则只会加重病情。实在太痒的话,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用冰敷的方法来缓解湿疹所引起的皮肤瘙痒红肿。同时,湿疹患处切记要保持干燥,避免或少接触化学洗涤用品、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忌辛辣、海鲜和浓茶、咖啡、酒等会引发或加重湿疹的食物、饮品。最后,适寒暑、慎起居、节饮食,尽量隔离致敏原,避免皮肤刺激等,也都是降低湿疹复发率的重要预防措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