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骨伤科 > 正文
  • [肩周炎治疗]治疗肩周炎大攻略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6 13:21:02
  • 核心提示: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并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晚期则以功能障碍来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并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晚期则以功能障碍来主,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动作受限最明显。

      中医学中,本病称“漏肩风”、“肩凝”等,属痹症范畴。多因年老体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经脉痹阻;或跌仆损伤,瘀血留内,气血不行,经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针灸治疗肩痛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全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明确提到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治疗首见于1954年。六十年代报道颇多,但以传统的针刺法为主。近二十年来,几乎各种穴位刺激疗法被用于本病的治疗,诸如刺血、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热针、穴位微波法、电针以及穴位注射等,为提高疗效,还往往将二或三种方法结合运用。目前,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法的疗效大致类似,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极泉,天宗透秉风、肩贞、条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

      肩陵穴位置:阴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嘱病人垂曲肘。宜以28号针,长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条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阳陵泉均宜针对侧穴,为提高疗效,可先针此类穴,待明显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肩部,内外旋转、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针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48例,结果痊愈226例,显效100例,有效111例,无效11例,其总有效率为97.5%[1~5]。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条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条口透承山;>30天者,选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气后,再向极泉方向刺入3~4寸,行针2~3分钟,余主穴用常规刺法,然后接通电针仪,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针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侧条口透承山,针深2.5寸,得气后通电针仪之正极;手握负电极,电针法同上。>30天者,针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选2穴行穴位注射,药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当归注射液,每穴1毫升。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电针、穴注不同日进行。

      (三)疗效评价

      共治226例,结果痊愈或基本痊愈135例,显效45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6%[6,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内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内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纹端与肩髃连线中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输出功率为7毫瓦,波长6328埃,光斑直径4毫米,治疗面积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离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钟,痛点可8~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5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7例,结果,痊愈95例,显效50例,有效10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3%[8~10]。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压痛点(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进行按压,找到压痛点,在最明显的一处用三棱针或铍针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针。如此上、下、左、右,进行点刺,共5针,呈梅花状,范围以稍大于罐具口径为宜,点刺处则应血出如珠。如痛点较分散,每次刺络2~3个痛点。用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钟,拔出1~3毫升血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并行被动活动5~10分钟,每隔2~4日一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患者平时加强功能锻炼。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28例,结果痊愈120例,显效54例,有效3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泽、曲池、曲泽。

      配穴:肩贞、肩髎、肩内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配穴据症酌取,均为患侧。先在穴位及其周围仔细寻找有瘀血现象之静脉,然后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0~20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经1~3次治疗,痊愈28例,显效2例,总愈显率达100%[1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肩、锁骨、神门、肩关节。

      配穴:肝、脾、皮质下。

      肩关节穴位置:在肩穴与锁骨穴之间。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点或阳性反应物后,用5分普通毫针快速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约持续半至1分钟。在运用手法的过程中,令病人适量活动患肩。疼痛较剧烈者,肩或肩关节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毫针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78例,结果临床痊愈37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绷紧阿是穴,右手持锋钩针迅剌入皮下组织,病人有酸、麻、胀感时停止进针,然后上下提动针柄,钩割数下,出针。加拔火罐,10~15分钟。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60例,痊愈56例,显效4例,有效率为100%[17]。

      按摩疗法

      一部分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有自愈趋势,仅遗留轻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须经有效的治疗方能痊愈。手部按摩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功能锻炼可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以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两者相得益彰。

      按摩选穴

      经穴:经渠、少府、内关、合谷、后溪、中清等。

      反射区:肩关节、颈肩区、斜方肌、肾、输尿管、膀胱、肺、颈项、颈椎、胸椎、肝、脾等。

      反应点:肩点、痉挛刺激点、后头点、颈项点等。

      全息穴:颈肩穴、上肢穴。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区,每穴1OO-200次;点按各反应点2O0-3O0次;掐按各全息穴30O次。上述经穴分为两组,合谷、经渠、少府为一组,内关、后溪、中渚为另一组,每次按摩一组,两组轮换使用。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为1个疗程。可持续3-4个疗程,直至痊愈。

      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如爬墙活动,即双脚并拢,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臂尽量高举,然后缓缓下回原处,反复数次;体后拉手,即双手向后,用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另有甩手等肩关节的各向活动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O分钟。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幅度要由小渐大。

      治疗期间,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热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钟。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

      (一)

      【辨证】久伤入络,筋肉失养。

      【治法】活血养血,舒筋通络。

      【方名】舒筋养血汤。

      【组成】当归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鸡血藤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威灵仙10克,桂枝6克,蜈蚣6克,橘络6克,黄芪15克,细辛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余锡明方。

      (二)

      【辨证】寒邪祛瘀,痹阻经络。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方名】阳和活络汤加减。

      【组成】麻黄5克,白芥子10克,熟地15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炮附子10克,姜黄6克,淫羊藿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制乳没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出处】郑国珍方。

      (三)

      【辨证】肝肾两虚,痹阻关节。

      【治法】滋补肝肾,温经通络。

      【方名】三痹汤加减。

      【组成】羌活12克,党参12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狗脊10克,熟地15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细辛2克,蜈蚣2条,川芎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余锡明方。

      (四)

      【辨证】寒凝血滞,兼有气虚。

      【治法】温经散寒,益气活血。

      【方名】肩凝汤加味。

      【组成】黄芪30克,川草乌各9克,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娄多峰方。

      (五)

      【辨证】筋骨劳损,营卫俱虚,气血瘀滞,经脉受阻。

      【治法】调营卫,行气血,舒筋络,止疼痛。

      【方名】蠲痹汤加味。

      【组成】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姜黄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3枚,川芎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没药10克,续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邱峰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