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视的药物不良反应2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9 08:52:52
核心提示: 紫癜型药疹有两类,血小板减少性(Ⅱ型变态反应)和血管炎性(Ⅲ型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双侧小腿红色淤点或淤斑,可略隆起于皮面,压之不褪色,有时可伴风团
紫癜型药疹有两类,血小板减少性(Ⅱ型变态反应)和血管炎性(Ⅲ型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双侧小腿红色淤点或淤斑,可略隆起于皮面,压之不褪色,有时可伴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疱、血疱。重者四肢躯干均累及,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便血等现象。引发紫癜型药疹的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吡唑酮类、苯巴比妥、抗组胺药、金盐、碘剂、吲哚美辛、呋塞米。 光感型药疹可分为两类,光毒反应性药疹多发生于患者服药曝光后7~8小时,仅在曝光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皮损,无特定人群偏向;光变态反应性药疹仅有少数人发生,有一定潜伏期,表现为曝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同时累及非曝光部位,病程较长。引发光感型药疹的常见药物有胺碘酮、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氯丙嗪、异丙嗪、奎宁、奎尼丁、磺胺类。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也称红皮病,属于重型药疹。早期常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或皮疹融合而致。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潮红伴肿胀,皮肤有糜烂、渗液、结痂,继之出现大片叶状鳞屑,似表皮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也可充血、水肿、糜烂等,部分患者可有肝、肾、脑等受损而发生黄疸、肝大、昏迷、蛋白尿等。皮疹消退时伴有脱屑,手、脚常呈现典型的套式脱皮。该药疹病程较长,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引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长效磺胺类、别嘌醇、青霉素类、苯妥英钠、对氨基水杨酸钠、氨苯砜、利福平、卡马西平、异烟肼、含砷、汞的中药制剂。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特点是发病急,患者用药后不久体温即可迅速上升,常超过40℃。皮疹初起于面、颈、腋下、腹股沟,开始为红斑,迅速扩张,颜色变为红褐色或铁锈色。1~2天后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状大疱,大疱形态不规则,疱壁薄,易破溃,露出大片红色糜烂性创面,黏膜部位也可形成大片糜烂和表皮剥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伴有高热及内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肺炎、肾功能下降、血尿等。引发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常见药物有别嘌醇、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多见、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非甾体抗炎药、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多型性红斑型药疹以多形性为主,包括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等,典型皮疹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起疱,可发展至水疱或大疱,疱壁一般松弛,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渗出性创面。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腹痛、白细胞升高、肾功能下降等。病情严重时,波及全身,尤其口腔部发生大片红斑、水疱、大疱、淤斑、继而糜烂坏死,出现严重毒血症状,称重症多型性红斑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之一,病情凶险,可致人死亡。引发多型性红斑型药疹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卡马西平、巴比妥类、吡唑酮类、磺胺类、吩噻嗪类、水杨酸盐类、头孢菌素类、苯妥英钠、溴剂。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