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肝病科 > 正文
  •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是什么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7 09:29:59
  • 核心提示:   一、能改善临床症状。中医古代关于肝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记述;
      一、能改善临床症状。中医古代关于肝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记述;到了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首次提出“时行发黄”,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方》一书中提出“天行疫以致发黄者”俗称瘟黄,东汉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汤”主之。直到今天茵陈汤仍是治疗肝病的有效良方。古代中医早就对本病的传染性有了深刻认识。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分别与中医“黄疸”“湿阻”“积聚”“臌胀”及“虚损”等病证一一对应。

      二、抗病毒保肝、退黄转阴。肝炎病人往往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就是肝有损伤,转氨酶升高中医认为是湿热、内热造成的,还有湿热毒血引起来的,时间一长病人认为病毒能够入血。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采用清热解毒或者凉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疗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以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改善了抗病毒保肝、退黄疸,对于肝脏的整体炎症有一个抑制或者是减轻的作用,那么进一步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和辩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我们在整体的湿热肝瘀气滞性、肝肾阴虚性、瘀血阻络型,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方剂。还有一个辩病的思路在里面,你是肝炎或者转氨酶高,或者出现了黄疸,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降酶的能够退黄疸的药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龙胆草、黄芪、蒲公英等等以及一些稀有药物。抗病毒保肝中药有它的特色,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保肝药绝大多数都是中草药或者是中药的提取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