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射性呕吐
(一)消化系统疾病
l、咽刺激 是由于咽部受刺激,刺激了舌咽神经而诱发的反射性呕吐,见于刷牙、医生对患者进行咽检查时。
2、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部膜刺激或炎症:胃部膜受到刺激或急性胃(肠)炎、或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均可引起恶心呕吐。病因见于:①细菌性,如细菌性食物中毒;②化学性,如某些化学物品及药物的刺激,见于烈酒、阿司匹林、磺胺类、氯化按、氨茶碱、四环素族抗生素等;③物理性,如胃过度充盈时对胃部膜的直接刺激,见于急性胃扩张。
(2)各种原因的幽门梗阻:病因为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税膜脱垂症、胃肉芽肿(多由血吸虫病引起)以及罕见的胃肿瘤等。梗阻原因:①幽门括约肌痉挛,其所致呕吐通常在进食后几小时内发生,注射阿托品后缓解,可见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②幽门管癫痕性狭窄,其所致呕吐常并发胃扩张与胃储留,常在食后6-12 h左右发生,呕吐量大,多呈喷射状,甚含有隔宿的食物。大多由于溃疡极痕狭窄引起,发病多在中年,呕吐物中胃酸多增高;少数由胃癌引起,发病多在中年以上,呕吐物中常缺胃酸或低酸;③幽门管被肿瘤、脱垂的胃猪膜或肉芽肿所梗阻。如罕见的胃肿瘤(肉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等X胃肉芽肿等引起者更为少见。胃部膜脱垂症时,脱垂的税膜可阻塞幽门管,并可继发脱垂胃部膜的发炎、糜烂与溃疡形成,引起间歇性上腹痛、恶心J吐,甚至上消化道出血。
(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任何原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变小,致夹在其中的十二指肠受压而造成排空困难,即可产生逐渐发生的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于食后数小时后发作,采取俯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X线钡餐透视检查可见二指肠近段扩张,钡剂洲,胃与十二指肠排空延缓。本病以瘦长体型的女性为多,年龄在20-40岁。
(4)输出袢综合征:由于部分胃切除术后空肠输出袢的功能性梗阻引起,以周期性大量胆汁性呕吐为临床特点,发生原因未明,典型症状常于术后8-12 d出现,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胀痛,特别在食后,伴恶心呕吐。呕吐后或插人胃管抽空胃内容物后症状缓解,但几小时后症状又可再现。X线钡餐透视检查显示胃内有大量空肠滞留液。多数病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由于手术癫痕收缩、手术误差等引起的空肠输出袢器质性狭窄,如反复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则往往须手术治疗。
(5)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梗阻可见肠外病变压迫或肠内病变阻塞所引起,表现为十二指肠病变部位肠腔的局限性狭窄及数部的肠段扩张,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腹痛与呕吐。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右,可为间歇性隐痛乃至阵发性剧痛,伴恶心、呕吐,有时呕血及便血。上腹部可出现蠕动波、振水音,有时出现腹部包块。病因以结核最为多见,其他原因如非特异性粘连或肠腔狭窄、环状胰、癌瘤。肉芽肿性变等均少见,诊断须根据X线钡餐检查、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与剖腹探查。
3、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1)腹腔脏器急性炎症:急性腹膜炎早期呕吐轻微时发时止,病情发展时则呕吐成为持续性,继之为中毒性,最后则由于麻痹性肠梗阻引起。急性阑尾炎早期常有脐周痛或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与食欲缺乏,易被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绞痛及胆道蛔虫病,也常有恶心、呕吐,但多不严重,呕吐物可为食物、胃液。胆汁,有时可见蛔虫,呕吐后病情未见减轻。
(2)急性病毒性肝炎:本病黄疸前期数天至一周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可误诊为急性胃炎、消化不良等。黄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若急性肝炎病情加剧,重新出现呕吐,黄疸进行性加深,须考虑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的可能性。
(3)肠梗阻:主要症状是呕吐、肠绞痛与排便排气停止。呕吐常剧烈,并伴有恶心。早期的呕吐为神经反射性,呕吐物初为食物、胃液,继而为黄绿色的胆汁。反射性呕吐停止后,隔一段时间后出现典型的肠梗阻的反流性呕吐。两种呕吐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部位愈高,间隔时间愈短。低位回肠梗阻时,时间间隔较长。反流性呕吐是由于肠内积液不能通过梗阻部位,积集于梗阻上部的肠段,达相当大量时形成肠逆蠕动而吐出所致。呕吐物早期呈胆汁样液体,继而呈棕色或浅绿色,晚期呈带有粪臭气的液体,这是由于食物在低位肠道内有较长时间的储留,受肠内细菌作用而腐败分解所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