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天大地大,好像就是没有我们乙肝携带者的容身之地。”最近,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带着一副自制的“枷锁”,胸前挂着一块“我是乙肝病者、我要工作”的牌子,站
“天大地大,好像就是没有我们乙肝携带者的容身之地。”最近,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带着一副自制的“枷锁”,胸前挂着一块“我是乙肝病者、我要工作”的牌子,站在广州恒福路及南方人才市场附近,以此“特殊”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位特殊的求职者罗思文,今年将从江西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春节后,他从学校来到广州寻找工作,应聘了一家电子公司,顺利通过初试、复试、口试、笔试,但最后却没有等到录取的通知。
人事主管来电对他说:“罗先生,非常感谢你到公司来应聘,但我们建议你先去治疗,等你乙肝转阴后再来和我们联系。”罗思文向记者表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出此下策,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所长杨炯接受记者采访说:“携带乙肝病毒并不是携带者的错,可他们都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心理压力。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力的意见》已半年多,也规定了任职体检不得强行查乙肝二对半,但身为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无论是上学、就业、参军、婚育,仍然无法摆脱乙肝歧视。”
乙肝携带者受歧视现象随处可见
长期以来,由于大众乙肝科普知识的匮乏,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对传染病的“习惯性禁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求职工作和生活中屡屡遭受歧视,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人口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占7.8%,约9300万人。广东肝病防治任务尤为艰巨,发病率高于全国,据推算全省有1000多万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大约为全国的十分之一。
杨炯说,尽管“不要有乙肝歧视”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乙肝病毒携带者仍未迎来一个真正宽松的社会环境。由于人们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和虚假商业广告的误导,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包括乙肝病原携带者在内的传染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现象,致使部分乙肝患者和乙肝病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8.41%的人有过单位在知晓自己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情况下仍旧聘用自己的经历,58%参与调查的携带者表示单位并不知道自己是“大三阳”或“小三阳”。某些用人单位非但不执行相关规定,反而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45.6%的人在就业的过程中因乙肝受到过歧视。
新学期入学,记者在“广州妈妈网”论坛发现有个贴子:“我儿子开学体检被验出表面抗原阳性,幼儿园拒绝接收,怎么办?”在论坛回复中,表示同情者并不多,大多数都出于“保护自己、关心别人”的角度,纷纷做出并不科学的跟贴建议:为了防止传染给别人,还是先治疗“转阴”之后,再重新回到幼儿园去吧。
“对这位母亲我非常同情,她的不幸,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杨炯说,据统计广东省大约有1%的学龄前儿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乙肝疫苗的普及,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已很小,他们大多是母亲乙肝病毒携带,未进行及时的免疫经母婴传播的,他们从小就不得不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幼小心灵的摧残。
技术上避开歧视观念上才能消除歧视
一些乙肝患者说,他们通常把自己自嘲为“乙人”、“乙等公民”,流露出低人一等的苦楚滋味。
记者了解到,尽管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但由于把乙肝当成一个严重传染病的观念在我国群众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单纯的宣传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对乙肝的看法。目前大多数单位在招聘中,仍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敬而远之。
据专家介绍,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极少数会自然转阴外,大部分人将与病毒相伴终身。于是,不少求职者在体检,急于找人顶替,他们成为大家同情的对象,这种行为被大家私底下认可。
目前,国家在公务员招考中,取消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限制。对此,专家呼吁:体检应取消“乙肝五项”检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
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七条规定:“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乙肝病毒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合格。”杨炯对此解释说,这条规定的意思是,国家在录用公务员的体检中,只要是肝功能不正常,都不合格;而只要肝功能正常,无论是乙肝大三阳、小三阳还是其他乙肝感染者,都合格。
杨炯说,既然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为什么不能取消体检中“乙肝五项”的检查,先从技术层面上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再去慢慢转变人们的观念呢?他建议,应参照国外的做法,除了一些特殊行业,如食品加工、幼教等保留外,在入学和其他的招工体检中都应该取消“乙肝五项”的检查,实实在在地去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隐私,避免他们受到歧视。
因为无知导致恐惧,因为恐惧导致歧视
“共同就餐会传染乙肝吗?”“乙肝病毒携带者都需要治疗吗?”今年初,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举行了一场乙肝知识竞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平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00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回答100道必答题,最好的成绩是32分,平均分是12分。
记者了解到,此次竞赛的必答题目,包括乙肝的传播途径、治疗的适应症、治疗目的等。但是参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回答问题时,普遍乙肝防治常识欠缺,甚至很多达到“无知”程度。杨炯对记者说:“这个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由此也更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患者上当、遭到歧视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恐惧,因为恐惧导致歧视。”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会长李福山教授说,乙肝科普知识的匮乏,成为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蒙受经济损失、甚至延误合理治疗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也因为知识欠缺,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生了太多不必要的误会。
由于群众缺乏医学常识,电视、广播、报纸等大量媒体的医疗广告肆意夸大对乙肝传染性及危害的宣传,给人们造成一种极度恐慌的心理。专家表示,社会上存有的乙肝歧视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为此,建议通过媒体广泛开展医学科普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宣传。
起码要让每个人都了解以下几点: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绝大部分成年人因有自身免疫力而不会被感染,更不会通过接触物品、共事而传播;通过乙肝疫苗的免疫,即使与携带者密切接触也不会被传染。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与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
“有了对乙肝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知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乙肝,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益。”李福山说。
专家也提出,为什么乙肝歧视观难以消除,与虚假乙肝广告耸言危听的误导有着很大的关系,让科普宣传公益广告占领主阵地是消除乙肝歧视根本办法。为了实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0年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降至7%以下目标,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首倡全人群免费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筛选肝功能不正常、肝组织纤维化的乙肝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立法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合法权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