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耳鼻喉 > 正文
  • [外耳道炎]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9 09:22:55
  • 核心提示: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

      病因及危险因素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为耳鼻咽喉科门诊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

      病因及危险因素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为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病。此病常因外耳道皮肤受外伤,水或分泌物的浸渍,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软化,丧失防护能力,细菌得以侵入。如用不洁物挖耳、污水入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的浸渍、滥用滴耳药物等也是致病因素。变态反应体质患者,易使病程迁延,致呈慢性。常见致病菌为白色链球菌、金黄色链球菌及变形杆菌等。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其致病真菌以烟色曲霉菌、黑色曲霉菌、白色念珠菌、酵母样霉菌为多见。

      症状表现

      急性外耳道炎患者觉耳部刺痒、灼热感,在颞下颌关节运动财感到耳内疼痛。起初分泌物为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渐变粘税。常因外耳道软组织肿胀及分泌物堵塞而影响听力。慢性者常诉有局部刺激感,分泌物很少。但是,在受到激惹后,急性炎症症状又可重现。真菌性者常感耳内剧痒,侵及鼓膜则可出现耳鸣及听力障碍,外耳道内有潮湿感。如有细菌混合感染,则可出现耳痛、耳流脓症状。

      检查见急性者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呈弥慢性充血肿胀,有多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耳甲腔、耳屏及耳垂甚至耳廓周围皮肤皆可因分泌物刺激而出现潮红、上皮剥既及渗液的皮肤炎症表现。分泌物凝固后,呈黄色痂状。慢性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有上皮脱屑现象。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烟色、黑色或黄白色霉苔,可见菌丝,与皮肤接触处呈痂状。将其除掉后,可见外耳道皮肤有充血、糜烂现象。有细菌混合感染时,充血肿胀加重。取外耳道内之痂状分泌物加10%氢氧化钠或硫化钠的酒精溶液使之溶解。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及圆形或椭图形孢子,即可诊断。但在有混合感染的分泌物中;往往不能发现真菌。

      治疗方法

      1.戒除挖耳恶习,防止污水入耳,积极治愈中耳炎,勿滥用滴耳药液。

      2.对急性外耳道炎,局部应以清洁、收敛、干燥的治疗原则处理。可用2%龙胆紫溶液、5%~10%硝酸银溶液涂布。亦可用5%~8%醋酸铝溶液纱条塞入耳内,并每日滴醋酸铝溶液于纱条上,以维持湿敷作用,24h更换纱条一次。慢性者有上皮脱屑时;局部可用2.5%氨基汞软膏;10%鱼石脂甘油纱条塞入外耳内;或用5%~10%硝酸银溶液涂布,每日一次。上皮任其自然脱落,不要强行撕扯,以免促使急性发作。对急性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感染。如疑有局部过敏状态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或抗过敏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3.真菌者将外耳道及鼓膜上定霉苔清拭净后,在外耳道内涂以70%酒精,待干后涂以磺胺及硼酸粉。但是,此法对白色念珠菌效果较差。每克含10万U制霉菌素粉剂用于局部撒布,对白色念珠菌效果较好。对渗液较多者,可将2g龙胆紫溶于100ml95%酒精中,局部涂布。其他常用药物有1%~2%麝香草酚酒精或甘油、1%~03%水杨酸酒精等制剂滴耳,每日3次~4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