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传染科 > 正文
  • 治疗牙疾不当容易感染病毒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7 14:18:20
  • 核心提示:   二十一世纪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疾病多发阶段,而艾滋病更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为提高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然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疾病多发阶段,而艾滋病更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为提高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然而防控疾病不能仅仅要依靠医疗救助,更多的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加以重视,只有健康的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才能够防患于未然。为此,生活家编辑为你收集了各类资讯,助您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口腔诊疗包括口腔修复、颌面外科及口腔内科等多种诊疗操作,特别是随着美容事业的发展,其服务范围更广,与之相应的是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由于口腔诊疗一般都会造成患者口腔黏膜和皮肤损伤,80%~90%的患者在洗或补牙时会出现牙龈出血等问题。这意味着,如果前一个洗牙、补牙患者患有 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而他治疗所用的机头、器具没有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或使医生的手被污染了,那么乙肝病毒等就可能通过机头、器具、医生的手等传播给下一 个患者。
      特别是补牙所使用的高速涡轮机在操作完毕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血液、唾液吸进机头腔隙中。如果消毒不够严格,当高 速涡轮机探头伸入下一个患者的嘴里时,腔隙中没被清除干净的唾液和血污就会直接喷入患者口中。我国辽宁省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在非洲工作期间接受口 腔治疗时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而乙肝病毒传染的可能性更大。乙肝病毒比较顽固,在30℃的血清中能存活6个月,在130℃以上的高温环 境中10分钟才能杀灭它。此外,注射乙肝疫苗不等于和乙肝病毒“绝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产生乙肝抗体,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还有 10%~20%。
      当然,口腔感染的对象不仅仅是口腔科患者,对于长期从事口腔诊疗、面对面近距离操作的医务人员,由于经常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密切接触,因而他们发生感染的机会也更多。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其次是飞沫传播。口腔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可能被诊疗的锐器刺伤,如果患者的血液、唾液中含有病原体,就 可能经伤口感染医务人员。此外,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相距不到50厘米,双方口腔中喷出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呼吸道,也会增加交叉感 染的风险。
      患者到牙科诊所就诊“四注意”
      很多患者为了图方便或是图便宜,就在街上随便找个牙科诊所进治疗,殊不知,这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几乎所有牙科诊所都存在患者间血液、唾液交叉感染等 问题,如果不能做到“一人一机”、“一人一手套”、“一人一盘的高温消毒器械”等消毒措施,没有为患者配备干净的牙科材料,更没有在为一个患者治疗后对公 共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等,那么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将大幅度提升。
      基于此,患者在进行口腔诊疗时,一定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医生的资格、整个牙科诊所的消毒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看看自己所处牙科诊所或医院的诊疗环境是否干净,医疗废物等是否妥善处理。
      其次,看清楚医生或护士为你拿出的准备使用的医疗器械等是否有完整的包装,包装上需要显示出化学指示卡。如果是经过高温消毒杀菌的医疗器械,包装上化学指示卡的颜色均为黑色。
      第三,注意观察医护人员的行为和对手套的使用,比如他们是否戴着手套还到处乱摸,或是接诊完上一个患者后没有及时清洗双手和更换手套就直接为下一个患者诊治。
      第四,观察诊疗室内是否放有空气消毒设施,因为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悬浮微粒这一途径传播,而口腔诊疗过程中,车针或磨石高速运转时产生的含有细菌的悬浮微粒在大约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活动。
      通常,一次口腔诊疗完成后,治疗台、器具表面、座椅扶手等都可能受到了细菌污染,因而,医生在为下一个患者进行口腔诊疗前,必须对整个诊疗环境进行系统的消毒处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