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传染科 > 正文
  • [艾滋病]甘草对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7 14:17:41
  • 核心提示:  [摘要] 分析甘草对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甘草毒性低,副作用小,对艾滋病患者使用甘草甜素,可增强患者的免疫活性,使病情好转。  [关键词] 
     [摘要] 分析甘草对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甘草毒性低,副作用小,对艾滋病患者使用甘草甜素,可增强患者的免疫活性,使病情好转。  [关键词] 甘草;艾滋病;预防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可以侵袭人的免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虽然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治愈艾滋病,但最近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有一定的疗效。
      一、艾滋病的特征
      当艾滋病毒瓦解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之后,人就会感染各种各样的疾病。因为艾滋病病毒只从一个活细胞传到另一个活细胞,只能在人体外存活几秒钟时间,因此人不容易得艾滋病,但只有人类才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因而,给专家的利用动物进行病理学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甘草对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1.甘草的产地
      甘草,又名甜菜、蜜草、美草,是一种豆科植物,生长在向阳乾燥的草原上的钙质土地以及河岸沙质地土壤中。主要产地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一带,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也有生产。中国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的甘草品质最佳。中国古今医学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一向善於用甘草。
      2.甘草的性能及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甘草性甘、平,入肝、脾、肺经,它能调和诸药,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痨七伤,能润肺解毒,和中缓急。
      甘草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惊厥、抗肿瘤、镇痛、利尿等作用。据化验分析,中国产的18种甘草,其中含有甘草甜素的占3.6%至13.06%。此外,还含有水溶物、还原糖、淀粉、胶质等成份。在这些成份当中,对艾滋病的有效成份是甘草甜素。
      3.甘草甜素的提炼
      现在日本正从阿富汗、伊朗等地大量进口甘草原料,用来提炼甘草甜素。据试管实验,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中,每毫升0.25毫克甘草甜素,细胞仍能成活生存;而不加甘草甜素的带病毒细胞几乎全部死掉。甘草甜素提取容易,工艺简便,药价便宜。
      三、甘草甜素的临床实验效果
      甘草毒性低,副作用小。长期大量服用,约有20%的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适量使用,这些副作用可望避免。

      2.甘草的性能及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甘草性甘、平,入肝、脾、肺经,它能调和诸药,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痨七伤,能润肺解毒,和中缓急。
      甘草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惊厥、抗肿瘤、镇痛、利尿等作用。据化验分析,中国产的18种甘草,其中含有甘草甜素的占3.6%至13.06%。此外,还含有水溶物、还原糖、淀粉、胶质等成份。在这些成份当中,对艾滋病的有效成份是甘草甜素。
      3.甘草甜素的提炼
      现在日本正从阿富汗、伊朗等地大量进口甘草原料,用来提炼甘草甜素。据试管实验,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中,每毫升0.25毫克甘草甜素,细胞仍能成活生存;而不加甘草甜素的带病毒细胞几乎全部死掉。甘草甜素提取容易,工艺简便,药价便宜。
      三、甘草甜素的临床实验效果
      甘草毒性低,副作用小。长期大量服用,约有20%的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适量使用,这些副作用可望避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